首页>导演周晓文:用心和电影“谈恋爱”
57
周晓文:用心和电影“谈恋爱”

  “一个人不热爱人的话,他可能就不太适合做导演,他不热爱人,可能他热爱一块木头,是一个木雕家。”热爱“人”,会“雕人”,是周晓文导演认为做导演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他的作品里为何大多是小人物?他如何看待电影的艺术性和票房的关系?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中的标志性人物,周晓文对拍电影有什么样的独到见解?且看周晓文如何和电影“谈恋爱”。

主持人:常历 文字整理:宋雪 摄像:张劲涛 黄一博
摄影:黄一博 剪辑:黄一博

访谈实录
聚焦弱势群体和小人物的生活
拆掉艺术片和娱乐片的墙
拍好电影就像谈恋爱
周晓文作品简介

聚焦弱势群体和小人物的生活

  

 

6月9日下午,周晓文导演应邀来到央广新媒体大厦接受央广网娱乐独家专访。“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周是一个拍电影的,有时候也拍点电视剧。”一身休闲装扮的周导以轻松诙谐的话语开始了我们此次的访谈。

 

 

  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经历过时代的变革,也受过各种思潮的影响,被称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周晓文也不例外。周晓文出生于五十年代,七十年代从部队复员回京,到电影学院学摄影,想要有更多的发言权,于是改行做了导演。提到“第五代导演”这个称谓,周晓文这样解释:“第五代导演,许多都是工农兵学员出身,先进入生活,再进入社会。”也许是因为“先进入生活”,周晓文总是能发现身边那些小人物身上的闪光点,他电影里的人物大多数是小人物和需要社会关爱的弱势群体。提到喜欢的电影,周晓文说:“全球电影100周年纪念活动评选的时候,我是中国的五个评委之一,投票给最优秀的一部电影,我投给了摩登时代》;而最伟大的导演这一票,我投给了卓别林。卓别林就扮演一个小人物工厂里拧螺丝的。”在周晓文的眼中,小人物的鸡毛蒜皮反而更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

拆掉艺术片和娱乐片的墙

 

  1987年,周晓文在拍《最后的疯狂》前对媒体说过一句很疯狂的话:“我要拆掉娱乐片和艺术片的墙”。果然,这部电影在捧回金鸡奖的同时市场反响也相当不错。周晓文强调,好的电影应该是不缺票房的,一部优秀的艺术片的标准是能够挖掘出人性中最打动人东西,但在“票房挂帅”的影响下很难实现。然而电影的艺术性和票房并非是对立面,二者的融合需要从业者的努力也需要时间。“当物质极大丰富之后,人们不用那么精疲力尽为生存去玩命的时候,我觉得有可能转折。”这个过程需要多久我们都无法预测,然而我们都相信会有这样一天,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拍好电影就像谈恋爱

 

 

  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是由社会自然人这三种东西构成的,而我们真正最关心的是人。所以不热爱人的话,他可能就不太适合做导演。”周晓文认为“热爱人”是一个导演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当然只关爱还不够,专业的电影知识懂得越多越好。如今电影电视圈演员主持人转行做导演的比比皆是,成绩也还不错。导演这个行业门槛看似很低,专业知识可以自学琢磨,但拍故事片归根究底是在拍“人”,没有对人的热爱,好电影难以拍成。电影的票房市场不能单靠加一两场戏或加几句噱头台词来计算,如果算计到这个程度,电影就没法看了。“就跟谈恋爱有点像,比你喜欢一个女孩,你特想跟她好,但是你绞尽脑汁机关算尽可能适得其反。所以,就只管去爱,也许就得到我希望电影也是这样,我用全部的爱和心血去做一部电影,做出来恰好观众喜欢,这是最美妙的事情。”

  有眼界,有思想,有坚守,更重要的是有对“人”的爱、对电影的爱,再加上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与艺术视角,周晓文就这样用心地去和电影“谈恋爱”,为观众奉献出一部部真诚有分量的作品。

周晓文作品简介

  80年代中后期,《他们正年轻》、《疯狂的代价》、《黑山路》等作品使周晓文成为第五代导演中最先成功尝试商业操作的人。90年代成为周晓文的颠峰期,在这段时间里,他拍摄的《秦颂》、《二嫫》、《青春冲动》、《青春无悔》等多部风格多变的影片逐步巩固了周晓文在中国电影导演中的地位。进入2000年之后,周晓文又以《天龙八部》、《乱世英雄吕不韦》、《大脚马皇后》等多部电视剧在大众娱乐市场上成功“下海”。

 

  其中,《最后的疯狂》获1987年金鸡奖特别奖和政府奖;《疯狂的代价》(兼编剧)获1988年金鸡奖最佳剪辑奖及四项提名和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荣誉奖;《二嫫》获1994年洛迦诺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青年评审团金奖、国际影评人唯一大奖、全基督教评审团唯一大奖等四项奖,该片女主角艾丽娅获国际影评人大会唯一提名;《青春无悔》获1991年上海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奖;《青春无悔》应邀参加芝加哥艺术学院的学术研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