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运河,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推进了人类进步、繁荣与交流。

  2011年初随着“运河申遗”工作的推进,有关京杭大运河的保护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翰林大运河集团所属的北京市通州区骑游协会倡议发起“沿《古运回望图》骑游京杭大运河”活动,让人们加深了对京杭大运河文化及沿岸风土民情的了解,畅想着大运河的未来!此举得到了骑游爱好者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来自9个城市的33名骑游者组成运河骑游队历经28个昼夜,胜利抵达杭州。继后,在各级领导、学者、专家、大师的大力支持下翰林大运河集团成功制作了《重游运河图》,为进一步弘扬“运河文化”,助推“运河申遗”,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

  2011年的运河之旅已经永远地凝固为历史,骑游路线示意图上的六十六枚沿途印章、三十五座城市记录着京杭骑游之旅每一个难忘的时刻!今天让我们随着运河骑游队一起走进本次骑游首站—通州。 

《重游运河图》部分节选

  通州篇:

(骑游队从通州运河文化广场出发)

  通州是联通北京与冀东、津西的枢纽。它位于“北京湾”的东南、华北平原的东部,一马平川,是北京通往东北、东方和南方的要冲。民间将江苏通州和北京通州称为“南通州,北通州”自古就有“南北通州通南北”的说法。作为京城重要的依附和支撑,通州素有“北京门户”、“畿辅重镇”、“一京、二卫、三通州”等美誉。

  说起通州,讲到运河就必须说说燃灯佛舍利塔,燃灯佛舍利塔简称通州塔,位于京杭大运河的北端,是大运河北端的标志和航标,也是通州古城的象征,通州八景之一“古塔凌云”即指此处。

  传说很早以前通州城周围有多条河流,河中妖怪经常兴风作浪闹水灾,尤其以潞河水妖闹得最凶。为了保护城池及城中百姓,不让河妖兴风作浪残害百姓,人们就在潞河与高梁河交会之处的城垣内建了这座塔,又在塔旁建了座佛教寺庙,称为佑胜教寺,里面供奉佛祖释迦牟尼的老师燃灯佛,以此乞求燃灯佛的神灵镇河护城,所以这座燃灯塔又叫做镇河塔。

(夜色下的燃灯佛塔)

  据说此塔有七绝:其一是风铃多,共有2248枚;其二是神像多,全塔所嵌砖雕、灰塑神像424尊;其三是塔刹顶端铜镜大,重近十斤;其四是塔第十三层正南面当中灶门处所置诗碑位置高;其五是塔心柱长,原长约9.5米;其六是塔榆奇,不仅高于其他塔上所长树的高度,且“生死多回”;其七是塔影垂映于数百米外运河中。

  在漕运盛行的年代,这座矗立于运河北端的燃灯塔,给来往的船只起到了“导航”作用,它也成为通州的象征,很多文人墨客留下了关于燃灯塔的诗句。最令人称道的要数清朝王维珍写的《古塔凌云》:“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支塔影认通州。”的诗句。

  值得一提的是,有着1400年历史的通州燃灯塔还与北京大学的博雅塔颇有渊源。1921年,燕京大学在北京西郊准备扩建,聘建筑设计师墨菲(Henry?K?Murphy)进行总体规划。在设计燕京大学时,墨菲大量吸取了中国古典建筑的设计理念。1924年7月,燕京大学为了向全校供水,急需建一座水塔。墨菲参考通州燃灯塔的造型,将具现代功用的水塔设计成混凝土结构、13层高、八角形的仿古中式宝塔,这就是至今仍高耸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

(未名湖畔博雅塔)

  通州,作为昔日京杭大运河北端的水陆都会,运河沿岸人们的生计、生存与运河息息相关,他们对运河有着深深的敬畏崇拜之情,造就了通州独特的运河民俗文化,让运河人的生活中充满了仪式感,为他们平淡、繁杂甚至艰辛的日常生活増添了许多美好的印记,根植在运河人的生命中,数百年而不断。水的灵秀滋养着运河两岸人们的生活形成了一大批具有浓地区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燕京八绝工艺

  通州素为京东重要郊域,民风民俗深受京城影响。燕京八绝之中,花丝镶嵌、景泰蓝、雕漆皆出自通州,它们充分汲取了各地民间工艺的精华,在清代达到高峰,自古以来都为皇家工艺,堪称古代的御用奢侈品,直到现在,它们仍作为国礼活跃在外交舞台上。

(花丝镶嵌)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在通州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老北京手工艺“燕京八绝”之一,又叫“细金工艺”。它是用金、银等材料,镶嵌各种宝石、珍珠,或用编制技艺制造而成。花丝镶嵌分为两类:花丝,是把金银抽成细丝,用堆垒、编制技法制成工艺品;镶嵌,则是把金银薄片捶打成器皿,然后錾出图案,镶以宝石而成。通州的花丝镶嵌具有明显的宫廷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大方,珠光宝气,富丽堂皇,做工精细,造型新颖优美,多饰以吉祥纹样和传统民族图案,在行业内和国内外都有深远的影响,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景泰蓝)

  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北京著名的“燕京八绝”之一,是通州漷县镇著名的传统特色工艺品,靛庄村的绝活,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景泰蓝是一种铜与珐琅结合的工艺品,先用铜作胎,然后用镊子把压扁的细铜丝掐成各种图案花纹焊贴在铜胎上,然后用色彩不同的鲜艳釉料,填充镶嵌在图案中,经过多次涂饰,反复烧结,再经磨光,镀金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制作出的成品具有浑厚凝重,富丽典雅的艺术特色。

(雕漆工艺)

  雕漆工艺是北京著名的“燕京八绝”之一,是将绘画、雕刻和漆饰相结合的工艺美术形式,它始于唐代,成熟于宋、元,到了明清两代有了更大的发展。雕漆工艺流程基本分为:设计、制胎、做地、光漆、画工、雕刻、配套、磨退、抛光、作里等工艺工序。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

  传统美食

  通州内饮食习俗无明显变化,农村饮食习俗与城镇无异,小楼的烧鲇鱼、大顺斋的糖火烧和中华老字号万通酱豆腐世称“通州三宝”,存在至今。

(通州大顺斋糖火烧)

  通州大顺斋糖火烧,是京城享有盛誉的老字号清真食品。通州大顺斋糖火烧的制作从明朝崇祯末年开始至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由家族式传承和师徒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大顺斋糖火烧制作坚持传统手工做法,操作精细,制作出的糖火烧味道香甜,保持了传统的酥、绵、软、香的特点。

(通州小楼饭店)

  通州小楼饭店是著名的清真老字号,它的原字号是“义和轩”,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小楼传统的代表菜肴是:小楼烧鲶鱼、焦溜肉片、焦溜饹馇,现已收入《北京清真菜》等文献。小楼烧鲶鱼是小楼饭店的招牌菜,烹饪制作以其选料精良、制作精细、严守传统的工艺特点,在京城饮食业中享有盛誉。小楼饭店的菜肴对传承伊斯兰京菜东派起着重要作用。

(仙源腐乳)

  说到中华老字号万通酱豆腐,当然离不开万通酱园。1918年,祖居通州的回族人马兆丰在当时通州最繁华的闸桥77号创办了万通酱园。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公私合营、组建“通县酿造厂”,后又改名通州酿造厂。2000年根据发展需要,改名为“北京仙源食品酿造有限公司”。万通酱园成为老通州人心中挥之不去的记忆,酱豆腐改名为“仙源腐乳”还有当年的味道。

《重游运河图》部分节选

  民俗文化

(通州运河船工号子)

  通州运河船工号子,是指通州到天津段运河(即北运河)的船工号子。它是鲜活的历史记忆,经过数百年的传承,至今仍有传人。船工号子的领号多为家族传承,其次是师徒传承、互学传承。船号种类繁多,目前已知的船号大致可分为起锚号、揽头冲船号,摇橹号、出仓号(装仓号)、立桅号、跑篷号、闯滩号、拉纤号、绞关号、闲号。运河号子的特点可概括为“水稳号儿不急,词儿带通州味儿,北曲儿含南腔儿,闲号儿独一份儿”。

(通州单琴大鼓)

  通州单琴大鼓是指翟青山与一九三三年以凤调大鼓为基调,集多家曲种之精华,改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创立的一种新曲种。“单琴大鼓”曾盛行于北京、天津等城市及华北广大农村,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听众盛赞翟青山为“单琴大王”、“古书泰斗”。翟青山创立的单琴大鼓有着独特的地理、人文、艺术、社会价值,它的产生与流传不仅充实了运河文化,也促进了通州文化的繁荣。

(新时代的通州)

  一千四百年后的今天,燃灯塔依然矗立在运河边,成为通州新城的不二地标。燕京八绝工艺、通州运河船工号子等更是入选北京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州取名“漕运通济”之意,在历史上,因为有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作为北京东大门和大运河北端重要节点,通州一直就与河北、天津以及南方各省的众多城市有着密切的联系;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漕粮及货物都被暂存在此,从通州运往京城,这里也因此形成了商贾云集,市肆繁华,货品丰富、琳琅满目的繁华市集。明清时期,通州担负着“皇家码头”的角色,曾是盛极一时的皇家码头和水路都会。通宵不息的通州夜市与燕京八景并列,以示其商业之盛。走进新时代的通州,也因得天独厚的区位地缘和便捷的交通,使得通州在北京各区中独树一帜,精彩纷呈。

《重游运河图》部分节选

(骑游队抵达杭州运河广场)

  编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

  为续接千年历史文脉,传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华先后组织创作了《迎香港回归百米长卷》、《迎澳门回归书画百米长卷》、《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纪念老舍先生百年诞辰》《京门九衢图》、《古运回望图》及《重游运河图》等七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对京杭大运河文化作出突出贡献,新华通讯社授予其“运河之子”的荣誉称号。《古运回望图》长卷是明代中兴时期历史横切面的真实写照,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为基础,生动的再现了明代京杭大运河两岸绵延约1800公里的航运、河道管理、农业、手工业、工商业、民俗等繁华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