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之音·乐诗和鸣《战瘟神》”上线

  中国最古老乐器奏响南京“战疫强音”

  深夜的录音棚,伴着大气磅礴的音乐,雄厚有力的男声响起:“长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白色,穿防护服的天使,飞越万水千山……”由市委宣传部监制,市文投集团、演艺集团策划,南京民族乐团出品的“盘古之音·乐诗和鸣《战瘟神》”,1月30日晚进行了最后的录制。

  连日来,南京文艺界积极行动,“战疫”题材文艺作品不断涌现。继歌曲《我相信》、诗朗诵《春天保卫战》、戏歌《冰融雪消又一春》之后,“盘古之音·乐诗和鸣《战瘟神》”2月2日正式上线。

  这部作品凝聚着南京文艺工作者对“逆行英雄”的至高敬意,传递了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信心。

  他,演奏起诞生于9000年前的古老乐器

  手虽不能相握,心却紧紧相连。面对疫情,如何创作一部鼓舞人心、坚定信念的作品?南京民族乐团团长戴音说,这个“题目”一直萦绕在全团艺术家的脑海中。

  《七律二首·送瘟神》给了他们启发。这是毛泽东在1958年得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后写下的七言律诗。作品展现了人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战胜血吸虫病的场景,意气豪迈。“这种精神、这种信念不就是现在的我们最需要的吗?”戴音说,当下我们正众志成城战疫情,南京民族乐团决定创作一部《战瘟神》。

  《战瘟神》的音乐创作选择了最潮、最受年轻人喜爱的国风,乐器主要是古籁、贾湖骨龠两件非常古老的民族乐器,其中贾湖骨龠是目前中国考古史上发现的最古老乐器,已有9000年历史,古籁则是上古时候的乐器。如今,能用这两种乐器的音乐家屈指可数,南京民族乐团的演奏家于东波是其中之一。

  “用史前乐器和上古乐器诠释我们中华民族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能够团结在一起,共同面对、共同担当、共同战斗的精神。”于东波说,通过这两件乐器奏起“盘古之音”,“告诉人们,没有跨不过去的坎,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他,不顾耄耋高龄连夜写下磅礴诗篇

  《战瘟神》要做的不仅仅是一部音乐作品,而是让人耳目一新的艺术形式——“盘古之音·乐诗和鸣《战瘟神》”,需要一首能够凝心聚力、振奋人心的诗歌。

  1月29日晚,戴音给著名作家、诗人冯亦同打去了电话。已到耄耋之年的冯亦同,一听到是为“战疫”写诗,立即答应了。“这是一首‘战歌’,抗击疫情人人有责。”冯亦同说。

  为了给冯亦同多些创作时间,南京民族乐团将进棚录制的时间推迟了,但没想到第二天一早,戴音就收到了冯亦同发来的诗歌《战瘟神》,“每一句都发自肺腑,每一句都充满了力量!”

  “虽然我已经快80岁了,但我对网络语言还是比较关注的。”冯亦同说。他在诗中写下了“鲜花绽放在春风驰援的每一个角落,速度与激情诠释2020最真实的内涵”,“《速度与激情》是大家都知道的电影名,‘2020’网友都说是‘爱你爱你’。”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建设现场的直播,他也关注着,并在诗中写道:“火神山雷神山,崛起战瘟神的雄关。”诗歌最后,引用了《七律二首·送瘟神》中的诗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曾为张艺谋电影《影》等作品写片头书法的南京书法家许静,则为“盘古之音·乐诗和鸣《战瘟神》”MV写下了苍劲有力的3个大字——“战瘟神”。

  他,做完心脏手术不久就倾全力朗诵

  “盘古之音·乐诗和鸣《战瘟神》”的最后一部分是朗诵。和一般诗朗诵不同,这部作品要将朗诵与音乐融合在一起,朗诵不能抢了音乐的“风头”,对诗朗者来说是个挑战。

  “‘天连五岭银锄落……纸船明烛照天烧’,读到尾声处激昂的部分,我把所有的力气都用上了。”虽然最终呈现的作品只有3分钟,但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戏剧影视创研中心主任蔡伟在棚里录制了几个小时。

  也就是在录制当天,戴音才知道,蔡伟刚动完心脏手术没多久,但南京民族乐团发出邀请时,他丝毫没有迟疑,立即说“我来”。

  在蔡伟看来,《战瘟神》有文字的温度、思想的高度,体现了时代的锐气,在古籁和贾湖骨龠演奏出的亘古悠久的旋律中,特别能带动情绪。“这首作品传递给人一种自信,增强了一种力量。我相信一定能为全国人民抗击疫情加油鼓劲、增添信心。”蔡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