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擦亮“上海文化”金字招牌

2018-06-08 15:15:00来源:光明日報

  蘇州河蜿蜒,黃浦江浩蕩,造就了上海因河而興、通江貫海的精神氣質,也孕育了這座城市獨特的文化品格。步入新時代的上海,對文化展現出更闊大的追求: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激發上海文化的創新創造活力,加快建成更加開放包容、更具時代魅力的國際文化大都市。這是新時代上海實現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必然要求。

  將“上海文化”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邁向國際文化大都市的上海,早已不滿足於做文化大“碼頭”。“豐富的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是上海的寶貴資源,要用好用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如是說。作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海派文化的發祥地、江南文化的薈萃地,上海明確全面提升“上海文化”的品牌標識度,在文化“碼頭”建設上更下功夫,在文化“源頭”建設上鞏固地位,打造一批在國內叫得響、在國際立得住的知名文化品牌,提升上海文化的全球影響,贏得上海城市的國際聲譽。

  一個節與一座城

  一年一度的上海國際影視節即將拉開帷幕,這座城市已處處散發迷人的光影氣息。

  上海國際影視節中心主任傅文霞的工作節奏比往常更快了。6月6日一早,她和團隊趕到上海迪士尼度假區,和現場工作人員落實即將舉辦的“一帶一路”電影之夜活動的各項細節。在6月16日的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日,近30個國家的電影節代表將匯聚一堂,共同宣布成立“一帶一路”電影節聯盟。隨后的一周內,電影節與浦東新區合作全新創設了“一帶一路”電影周,舉辦“一帶一路”電影展映、圓桌論壇和電影之夜。

  為了這場活動,從2017年上海國際電影節閉幕那一刻開始,傅文霞就和團隊開始了構思和籌備。而從2015年第18屆電影節起,上海國際電影節就自覺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啟動“國際直通車”機制,為中國電影人和機構提供展現才華和產業拓展的新空間,也受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電影人的熱烈響應,一條民心相通的光影之路正在筑就。

  這天中午,傅文霞馬不停蹄趕回位於康定路的藝海大廈辦公室,對接電影節開閉幕式的轉播事宜。辦公室裡,展映部、評獎部的小伙伴們已經奮戰了無數個不眠夜,與國內外電影機構聯系拷貝、洽談版權、落實展映影院的字幕同步技術、調整排片表……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影片征集共收到來自全球108個國家和地區的3447部影片,比去年的2528部有較大的增長。

  “作為中國首個獲國際電影制片人協會認可的國際A類電影節,也是迄今為止國內唯一一個國際A類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品牌影響力不斷增強。最近,上海國際電影節成為國際電影制片人協會新成立的電影節委員會首批指定成員,又大大提升了在國際組織中的專業話語權。”傅文霞的言語間透著上海電影人的自豪。

  上海是中國電影的發祥地。百年電影文化和工業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厚的電影人文資源。上海國際電影節正是在這片豐沃的文化土壤上,借著改革開放的東風一步步發展壯大的。從1993年創辦以來,這個年輕的國際電影節不斷完善辦節機制,已成為中國電影的重要文化品牌。2017年年底,上海發布“文創50條”,提出上海要建設全球影視創制中心的目標﹔前不久,上海公布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動計劃,一系列舉措更讓傅文霞信心滿滿:“新征途上再出發,上海國際影視節更要擦亮‘上海文化’品牌,全力推動中國和上海的影視產業發展。”

  “碼頭”“源頭”齊發並重

  文化品牌是一座城市最閃亮、最有魅力的金字招牌,承載著城市精神品格和理想追求。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開放包容和創新求索,恰可視為上海文化的一個縮影、一個注腳。由一個節,我們可以觸摸一座城市的文化肌理,走近一座城市的文化內核,理解一座城市的文化追求。

  “‘源頭’重在原創力,‘碼頭’助力世界優秀文化在上海生根開花。”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胡勁軍說,“打響‘上海文化’品牌,首先要把提升原創力擺在突出位置,把創造創新精神貫穿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全過程。”

  “滬劇沒有變化,就意味著死亡。”對於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來說,這根弦一直繃得緊緊的。從《挑山女人》到《鄧世昌》,上海滬劇院佳作頻出。就在前不久,一台原創大戲《敦煌女兒》,用吳儂軟語唱出大漠堅守。“敦煌女兒樊錦詩的故事,我們關注了那麼多年,用了很多年的心力來創作,一次次推翻、一次次調整,體現了文藝工作者攀登高峰的決心。上海文化不缺工匠精神。”茅善玉說。

  如果說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是一條長河,如今的上海,會聚起藝術界、學術界、文學界的名家新秀,奮力向這條長河源頭的更深處進發,探尋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思維密碼。上海率先提出實施的“開天辟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通過打造學術高地、文藝創作高地、教育傳播高地,自覺體現上海在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中的責任擔當。

  上海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源遠流長的紅色文化基因,瞄准中國紅色革命文化的源頭,上海扎實推進“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專項行動”,把建黨精神與城市精神結合起來,把紅色血脈與城市文脈結合起來,推動“紅色文化品牌”建設。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前沿陣地,這座城市鐫刻著改革開放發展歷程和現代化建設實踐的生動印記,是現實題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上海提出以五年為時間點,實現“五年百部精品”的創作目標,聚焦重大現實題材,創作更多精品力作……

  “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這是江海交會孕育的城市精神。中國與世界、傳統與現代,在這裡交匯融通,開花結果。開放、創新、多樣的精神,始終流淌在這座城市的血脈中。隨著自貿試驗區推進,上海的文化市場更為開放,上海國際電影節、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展覽會(ChinaJoy)等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節展活動在上海生根壯大,這些“上海主場”的品牌節展展現出一座城市的開放程度和發展活力。

  立足長三角,輻射全中國,影響全世界,這是上海的胸襟和視野。這座城市深知,做大文化“碼頭”,更須做強文化“源頭”。唯有發揮“碼頭”的深度,吸引和集聚各路名家、名企、名人、名作、名展和名演前來上海“停靠”,“源頭”建設才能水到渠成。也唯有發揮“源頭”的高度,輻射和引領周邊文化共同發展,進而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響力,“碼頭”建設才能相得益彰。(記者 顏維琦 曹繼軍)

编辑: 董雯

擦亮“上海文化”金字招牌

擦亮“上海文化”金字招牌,蘇州河蜿蜒,黃浦江浩蕩,造就了上海因河而興、通江貫海的精神氣質,也孕育了這座城市獨特的文化品格。上海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源遠流長的紅色文化基因,瞄准中國紅色革命文化的源頭,上海扎實推進“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專項行動”,把建黨精神與城市精神結合起來,把紅色血脈與城市文脈結合起來,推動“紅色文化品牌”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