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新中国文化生活记忆|北京自然博物馆:大自然是最伟大的博物馆

2019-09-05 18:57:00来源:央广网
 

  为什么鸟能飞,人却不能? 是人类没长翅膀还是没有羽毛呢?现在的鸟就是恐龙的后代吗? 这一连串的问题该怎么寻找答案?其实在您的身边,就有这么一个神奇的地方,你心中关于大自然的种种疑问也许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它,就是已经陪伴我们近70年的北京自然博物馆。

  今年暑假,北京自然博物馆在原有的基础陈列上增加了特展“飞行的奥秘”。为了更好地激发孩子们探索无限空间的兴趣,此次展览除了传统的触摸屏及投影设备外,近些年流行的VR也出现在现场。戴上设备,观展者“飞跃丛林”、“穿过河流”,仿佛化身一只自由翱翔于天际的小鸟,可以亲身体验到飞翔的感觉。

  

  图为北京自然博物馆。(央广网发 北京自然博物馆供图)

  北京自然博物馆背靠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公园,位于首都南城中轴线上,它的前身是1951年的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新中国成立后,筹建一批新博物馆的决议被提上日程。为了填补在自然科学这个领域上的空白,让中国有一个自然科普基地和科研基地,1951年4月2日,时任原文化部的5位领导和7位科学家在故宫共同组成了“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委员会”,同时从全国各地征调人员进京支援建设,今年已经是84岁高龄的时墨庄老人,就是在那时候到了自然博物馆。

  时墨庄:自然博物馆应该说是空手起家的。1954年的时候,博物馆还是个冷门角色。但是我们不甘心,在国外要搞成这么一个博物馆,没有一二百年是不行的,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几十年就搞起来了。

  1954年,为了配合1953-1957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的首个展览“全国矿产资源展”在故宫文华殿举办,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

  时墨庄:展览主要分黑色金属钢铁、有色金属和非金属三大部分,两个配殿展览的一个是煤炭,一个是石油。我印象最深的是博物馆它不是以市场经济利益为主,这个展览确实可以激发大家的爱国主义情怀。

  1955年,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馆舍建设项目批准立项,经报北京市规划局批准,确定天桥南大街为馆址。第一期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陈列面积8000多平方米。经过紧张的建设,1959年1月,中央自然博物馆新馆对外开放,3年后,这座备受全国人民重视的博物馆正式命名为“北京自然博物馆”,这也是第一个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自然科普基地和科研基地。它是那么吸引人,甚至很多人从它面前路过,都想要进来看看。2007年退休,曾担任自然博物馆副馆长赵野木就说,当时自己就因为多看了这个漂亮的建筑一眼,结果就彻底改变了一生。

  赵野木:1973年,我们学校下放到部队,学生连种了4年稻子,分配到北京,坐车到永定门火车站,上车后路过自然博物馆,我心想,如果派到自然博物馆那就好了,到了人事局,说好久没有毕业生了,问我想去哪里,我就说想去自然博物馆,后来一干就是34年。

  

  图为2016年的古生物馆。(央广网发 北京自然博物馆供图)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上通过的共同纲领中就写到:努力发展自然科学, 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建设。但在那个年代,自然科学的普及程度远远不如今天。而自然博物馆的成立也就成了科普的前沿阵地,很多学校甚至把这里当作教学的第二课堂。在这股科学的热潮中,一位曾经的参观者,后来成为著名演员的方清平,也把自己童年去自然博物馆的经历变成了相声段子,他说因为自己常去北京自然博物馆,也因此成为班里最有学问的人。

  方清平在相声段子里提到的巨型恐龙化石骨架,还有差点被做成蛋羹的恐龙蛋,都让观众印象深刻。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也许当年您到自然博物馆看到的那具巨型恐龙化石,并不是真的,而只是个模型。曾担任自然博物馆标本部主任的王文利说出了其中的秘密。

  王文利:原来北京自然博物馆一个大厅的中央,展示的是合川马门溪龙,合川马门溪龙是一个模型。但是这个模型当时也是非常震惊的,它长大约24米,由于它是石膏翻制的,每年都进行一些维护,刷得清漆,最后刷的就跟真石头有点相近了。后来就觉得这么大的自然博物馆,一定要找一只恐龙化石。所以自然博物馆就下定决心到井研,和当地的博物馆合作,挖掘化石,运到博物馆后,再进行修复。

  截至目前,北京自然博物馆的馆藏标本共30余万件,其中有许多件古生物、生物类标本在国内、国际上堪称绝品,比如,中国特有、体长26米的巨型蜥脚类恐龙“井研马门溪龙”,还有“中华侏罗兽”和“赫氏近鸟龙”。对了,还有一个就是不能不提的,世界闻名,曾写入小学语文教材的“黄河剑齿象”骨架化石。

  

  图为北京自然博物馆举办的科普活动。(央广网发 北京自然博物馆供图)

  为了能让这头黄河古象重见天日,工作人员们日以继夜的辛勤付出,曾担任自然博物馆标本部主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的王文利对此非常的感慨。

  王文利:黄河象采集当时是非常震惊的事儿。这头象化石是在黄河边上挖掘的,它是一头老年的象走在沼泽地上采食,陷入沼泽地,被沉积物埋藏起来了,随着埋藏沉积物的越堆积越厚,石化成化石了。由于这化石原地埋藏被保存的特别完整。后来国家专门修了一条公路,把这个化石运出来,在自然博物馆展出。

  在北京自然博物馆,拥有着一支科学态度严谨、朝气蓬勃的科研队伍,近些年来,全馆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30多个,先后出版过许多有代表性的科研专著和科普读物。为了更好的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自然博物馆先后开展了“小小讲解员培训班”“实验乐翻天”“科普小课堂”等各种主题特色的科普教育活动。

  从1951年4月2日 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在故宫文华殿的正式成立,到2008年入选首批79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从1958年5月 自然博物馆天桥新馆的落成,到2019年我们共同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这座新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筹建的第一座大型自然历史博物馆和所有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朋友们一路相守。

  走进它,这里有坚守、奉献45年的古生物研究员;也有和博物馆一起成长的三代参观人;更有小时候因为喜欢这里埋下种子现在选择在这里工作的年轻讲解员……而更多的是来这里参观的人们,不论年纪,在这座自己热爱的博物馆里,每个人都快乐像个孩子。

编辑: 方婧

北京自然博物馆:大自然是最伟大的博物馆

不论年纪,在这座自己热爱的博物馆里,每个人都快乐的像个孩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