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晨钟”敲响,信仰的歌声回荡剧场

2018-11-05 11:11:00来源:文汇报

  作为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彰显红色文化的原创新作,由上海歌剧院创排的歌剧《晨钟》今晚在上海大剧院完成首演。歌剧以李大钊等一批革命先驱为故事主人公,剧名取自1916年创刊的《晨钟报》。

  “太热血!”上海舞台艺术人的朋友圈被这个“红色V字”刷屏了,这枚胜利的符号在演员身后伫立,驱散黎明前黑暗的钟声已然敲响,渐渐聚拢,大家一起高唱着,“它是洪亮的一声晨钟,将这片沉睡的土地催醒。它是丹柯的心,燃烧着照亮民众,它是启明的星,坚定地呼唤着黎明。”

  红色经典以民族歌剧呈现,也可以很热血

  很燃、很热血,不仅是大家的观感,同样也是这些天沉浸创作的上海歌剧院团队真实写照。“直至彩排的最后一晚,我们还在修改布景呈现!“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副总裁、上海歌剧院党委书记范建萍告诉 记者,她在朋友圈发演出彩排尾声剧照的时间是晚上10点24分,实际上真正的筹备工作持续到了凌晨。一些工作人员甚至因为错过了末班交通,只能临时被安排住下。一大清早,又一批工作人员赶往剧现场,为舞美的改变再度调试灯光设备。一切细节都不能有偏差,这是主创对艺术品质的追求,也是大家对红色经典与民族英雄的尊重。

  演出现场,记者看到历经一个多月的合成彩排看到,每个人都卯足了劲。尽管作品从酝酿到如今首演已经过两年的悉心打磨,尽管早在今年5月,该剧就曾以音乐会版的形式率先上演,但主创并未将舞台版看作是“音乐会+舞美”的简单呈现,在不断修改与尝试中寻求更好地舞台表达。

  在音乐方面,从最初的钢琴伴奏,到如今乐团加入带来的厚重与宏大感,改变的不只是配器的丰富性,其整体表达也更加流畅,所以才有了现场民族音乐元素自然融于西方歌剧语汇的呈现。每一个剧中人,结合其背景,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音乐元素和风格。比如,《晨钟》剧情伊始发生在上海,音乐上就呼应海派风情。此后一些故事在北京展开,京韵大鼓等有北方特色的元素也让人眼前一亮。又比如传统女性赵纫兰的《四合院》中浓郁的京韵、军阀张作霖音乐主题中颇有东北色彩的二人转音调,再如章士钊、白坚武唱腔中饱含的文人气质,柳湘鸿唱段中设计的固执迂腐都经过了民族音乐转化的精心设计。

  同龄人演同龄人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院团的年度大戏,此次挑梁的却是一群年轻人。剧中男主角李大钊的饰演者于浩磊,还是第一次在原创剧目中担任男一号。他和徐晓英、郑遥等青年演员在导演胡宗琪的精心指导下,有事没事就聚在一起讨论角色,此前音乐会版的呈现,就给专家与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起初,有人担心年轻人能否驾驭红色经典这样厚重的题材。范建萍很有信心:“起用青年演员,就是希望艺术演绎中,他们能够以当代青年的视角,不断深入感知、学习那一辈青年为理想、为中华民族勇于奋斗、敢于牺牲的精神,获得心灵的洗礼,进而影响台下的年轻观众。”于浩磊则告诉记者,李大钊牺牲时年仅38岁,与34岁的自己恰是同龄人。同龄人演同龄人的过程中,两个人的生命透过音乐跨越时代产生共振。

  年轻团队也带来了年轻人飞扬的创意。演出预热期间,青年主创还专门前往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完成一场主题为“唱响心中嘹亮号角”的快闪活动。在这个充满历史意义的地方,他们再现了革命先驱为建党而奔波的情景。当他们唱起那首跨越国界的《国际歌》,围观人群中,几位比利时友人为之感动,轻声跟着哼了起来。跨出剧场的围墙,艺术在生活中跨越国界赢得瞩目。或许是受此鼓舞,年轻人在今晚演出开始前的两小时没顾上休息,而是穿着演出服在宣传背景板下,拍起了抖音视频。他们希望这样一个红色经典故事,能够透过一切年轻人喜欢的渠道,传递得更广更远。

  作者:黄启哲

编辑: 王子衿

“晨钟”敲响,信仰的歌声回荡剧场

作为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彰显红色文化的原创新作,由上海歌剧院创排的歌剧《晨钟》今晚在上海大剧院完成首演。歌剧以李大钊等一批革命先驱为故事主人公,剧名取自1916年创刊的《晨钟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