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萨拉乌苏河畔的“河套人”遗址,是中国境内发现的第一批有可靠地层学、年代学依据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存。目前,正在积极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河套人遗址在世界史学及地质学、古环境学、考古学、古人类学研究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和地位,迄今已发现人类化石、石器化石380多种,哺乳动物化石和鸟类化石种类多达45种。
河套人遗址从默默无闻到被世人熟知,源于100年前的科学考察活动。1922到1923年,法国学者桑志华和德日进在中国西北的科学考察中,发现并发掘了河套人遗址,出土了约200件旧石器,这是在中国第一次较多地发现旧石器,在东亚大陆第一次确认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在国际学术界引起轰动。
一直以来,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河套人遗址的研究保护,先后建成萨拉乌苏湿地公园和萨拉乌苏考古遗址公园。2022年又将两座公园合并,成立萨拉乌苏河套人文化研究中心,市级层面成立河套文化研究院。打造东北亚研究20万年以来环境变迁、中纬度地区哺乳动物与人类迁移的经典考古地。
萨拉乌苏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局相关负责人李斌表示,借着2023年“河套人”发现100周年国际论坛的机会,向全世界宣传河套人遗址,同时高质量开展萨拉乌苏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规划,加快“河套人”遗址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申报工作,启动建设国家5A级景区,努力将“河套人”遗址打造成为世界级古人类暨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重要平台和科普基地。(王琪 郭永惠)
(布和 摄)
编辑:秦立玲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