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相关政策推动,“大湾区”近几年颇受大众关注。作为国内较为活跃的餐饮消费市场之一,大湾区餐饮的发展也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眼下,全国餐饮均呈现复苏态势,大湾区的餐饮消费也在逐渐回暖。未来,大湾区餐饮市场将如何发展?什么样的菜系/餐厅,在大湾区的生命力会更强?

在红餐网推出的系列化直播栏目《红咖说》中,广州餐饮商会会长区又生、海港饮食董事长麦广帆和红餐网联合创始人、红餐品牌研究院院长樊宁一起围绕“大湾区餐饮复苏现状及机遇”展开了深度交流。

区又生表示,大湾区餐饮市场可以用“包容”一词来形容,无论是湖南菜、法餐还是泰国菜,各种异地、异国餐饮来到大湾区,特别是广州,都可以有很好的市场空间。具体而言,粤菜、湘菜、川菜,这三个菜系近几年在大湾区的发展最惹眼。

纵观大湾区餐饮市场的特征和消费结构,粤菜的影响力最大。美团数据显示,大湾区粤菜餐厅4万余家,达全国总量的45%左右。

对于粤菜的发展,麦广帆表示,粤菜的精髓在于突出食材原味,对食材新鲜度要求极高,诸如此类的特质导致它没办法做预制,也很难发展成跨区域的连锁。“对粤菜企业而言,大湾区的钱如果都还没挣完,那就千万不要跑出去。相对地,一些原本就扎根在上海或者其他地区的粤菜企业,也没必要跑到大湾区,根本就是浪费时间。”

大湾区餐饮正在复苏 广州市场恢复较快

红餐网:疫情期间,餐饮企业面临哪些挑战?

区又生:可以说,企业规模越大,餐饮老板的压力就更大。很多撑不下去的老板选择退出,有些选择咬牙坚持。总的来看,这几年倒下去的企业不计其数,真正能够挺过来的绝大多数是具备一定资金实力的企业。

春节期间,整个广州餐饮市场都出现了一定的反弹,这给了我们很多信心。现在,餐饮业也正在慢慢恢复元气,希望未来两到三年能更上一层楼。

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接下来,企业要静下心来,慢慢地把企业做好、做强,把出品做好,把供应链做好,把管理做好。这样一来,当危机到来时,你就有能力守住。

麦广帆:现在餐饮在慢慢向好,但是能好到什么程度?还得要看半年之后的情况,大约五六个月之后,企业才可以真正去规划发展。

红餐网:目前,大湾区餐饮市场整体的恢复情况如何?

区又生:我认为恢复得最好的可能是广州,深圳看起来都没有广州恢复得快。我们在深圳、中山、江门开平等城市也有开店,但这些城市的门店恢复看起来都没广州那么好。现在,广州很多场都是热的,但是到中山、江门就不一定了。

其中一个原因是,在吃这方面,广州人还是比较重视的,比如广州人喜欢喝早茶,几十块钱就可以吃到,很多门店每天都爆满。

当然,火爆的是广州,压力最大的可能也是广州。刚才麦总也提到不能看一时,过去两三个月的火爆不能完全作为判断的依据,还是要看半年之后恢复的情况。

现在市场慢慢地也有一些年轻人加入进来,他们一下子就开了好多家店,我并不提倡这样,要快速拓店建议还是要等到半年之后,现在开店要谨慎一些。

另外,从全国餐饮市场来看,除了广州外,成都、重庆这两个城市恢复的应该还可以。恢复得比较慢的城市,我感觉是上海。疫情之后很多城市的门店都火起来了,但是上海的餐饮门店还是比较空的。

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麦广帆:我觉得广东恢复得好,是因为广东有早茶、有宵夜,去到上海,很多餐厅只做一顿饭,有些餐厅可能做两餐,所以生意没那么好。

红餐网:疫情后,餐饮业会留下什么“后遗症”吗?

区又生:餐饮行业亏一年,起码要三年时间才能补,亏三年,起码就得九年。后遗症肯定有,不可能没有。就像我自己的企业,以前没有向银行贷款,现在有了,负担大了,要时刻想着门店的正常运作。

大湾区餐饮百花齐放粤菜、湘菜、川菜生命力更强

红餐网:两位嘉宾都是大湾区餐饮近几十年发展的见证者,各自的经历也都非常精彩。能否结合自身的丰富经历,讲讲大湾区餐饮近二三十年来的一些变化?

区又生:虽然我做了31年餐饮了,但这个话题还是麦总最有发言权。我是1992年进入餐饮行业的,一开始是卖粥的,当时生意很火爆,但是起点比麦总低,我要卖多少碗粥才可以比得上一颗鲍鱼呀。我们经常说要去麦总的海港集团学习,餐饮界好多人才比如厨师长、服务员都是“偷”海港的,麦总带出了很多优秀的人才。

回到正题,以前我们做餐饮不会去请设计师,门店装修设计都是自己拿着尺子一点点弄出来的,现在大家的装修理念不一样了,很多企业的装修布局、动向设计都会经过专门的设计。

另外,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做抖音,消费的层次不一样、面向的人群不一样,营销渠道也不一样了,以前我们都是依靠报纸宣传,现在报纸宣传(慢慢减弱),现在大家都是刷抖音,刷视频。

麦广帆:其实,我一开始是在香港卖鸡肉的,1997年才开始卖鲍鱼,到现在踏足餐饮行业也有29个年头了。我们这一代餐饮人,其实就是吃了改革开放的红利。改革开放,给予我们很多餐饮企业发展的优质条件。

在我看来,这二三十年大湾区餐饮最大的变化是,现代的很多餐饮企业开店,懂得找设计师进行合理的布局设计,包括厨房动线、大厅包房设计等等,精心的布局也带动了装修、设计等行业的发展。

红餐网:如果要用两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大湾区餐饮的特色,您会用什么词?

区又生:我觉得可以用“包容”一词来形容。比如,无论是湖南菜、法餐还是泰国菜,这些异地异国餐饮来到大湾区特别是广州都可以有很好的市场空间,所有类型的门店都敢跑到广州开。

麦广帆:我赞同区会长的说法。以广州为例,广州作为一大省会城市,容纳了不少外来人口及海内外华侨,海纳百川,消费群体多样化,餐饮业呈现百花齐放的发展现状。

红餐网:从菜系发展的角度,哪些菜系在大湾区市场的生命力更强?

区又生:我认为第一是粤菜,第二是以辣为主的湘菜、川菜,这两个菜系是年轻人比较喜欢的。粤菜、湘菜、川菜,这三个菜系近几年在大湾区的发展也较快。

麦广帆:区会长所说的辣,强调的是微辣,湖南、四川原汁原味的辣是不适合广东人的,所以现在广东的很多湘菜、川菜门店,都将辣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中和。

地道粤菜做成连锁很难做稳做强才是硬道理

红餐网:如果要用两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大湾区餐饮的特色,您会用什么词?为什么?

区又生:粤菜讲究的是锅气,在做法上相对繁琐、复杂,依赖师傅,没办法实现完全的标准化,所以很多连锁不能很好地走出国门、走出广东,这确实是粤菜的弊端之一。

粤菜做连锁很难,麦总也尝试过,开了一百多家店,弄得头发都白了。连锁要管理得好,一定要标准化,其他菜系做标准化相对轻松,我们粤菜做起来就比较难,因为我们做的是技术。

粤菜要做成连锁跑出去,可能还是得做便当、便餐这类轻餐模式。传统地道的粤菜要开连锁走向全国,并且要做精做大,肯定很难。目前做粤菜做得比较大的企业,就是麦总开的海港大酒楼了。

另外,需要提到的是,时代不同了,改革开放可以说是粤菜发展的最好时间点,那时候广州只有两三万家酒楼,竞争比较小,现在广州已经大概有三十万家酒楼餐厅了。

麦广帆:粤菜发展受限,更多是粤菜的本性导致的。粤菜的精髓在于突出食材原味,对食材新鲜度要求极高。讲究鲜、活、清淡,这些特质导致它没办法做预制,也就很难发展成跨区域的连锁。

在流行工业化生产、半成品加工的时代,市场上也出现了不少粤菜预制菜。我相信疫情之后,预制菜肯定不会有之前那么火爆,特别是对于嘴刁的广东人来说,预制菜一定不是首选。

红餐网:粤菜是比较重工艺、精细化的菜系,这对其连锁化发展有一定的制约,能否在精细化与连锁化之间找到平衡呢?

麦广帆:对粤菜企业而言,大湾区的钱如果你都还没挣完,那就千万不要跑出去。如果说你要出去,比如说去上海,那你就得评估一下自己的实力到底行不行,如果没有能力,还是好好守在大湾区吧。相对地,一些原本就扎根在上海或者其他地区的粤菜企业,也没必要跑到大湾区,根本就是浪费时间。

区又生:我们认为做稳做强才是硬道理。如果做得不好,开的店越多会更加辛苦,发展才是硬道理。

我的观点跟麦总一样,在大湾区这么广阔的市场下,在手掌能够掌控到的地方,一些粤菜企业你只要好好精耕细作,一样可以活得很滋润,没必要跑出去瞎折腾。还是那句话,做好做强才是好出路。

粤菜对菜系的讲究、烹饪的精细,已经注定它不能做得很大。稻香以前做很大,但是老板跟我说,以前做小的时候,付出的是十成的功夫,现在只能做到七成,没办法,管理一个店跟管理十个店是不一样的。但是,有一点要强调的是,粤菜餐饮是可以做成连锁的,轻餐饮就是一条不错的路径,开小店,做轻模式。

粤菜更适合微创新传承是最让人担忧的问题

红餐网:做粤菜,又应该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

麦广帆:我提倡的是微创新,不能过度创新。如果创新以后没有了自我,那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我觉得无论正宗也好,创新也好,始终离不开本——原材料。前几天,我去跃餐厅吃饭,他们做了一个火锅,有四个锅底,菜上来之后直接吃,不会再给客人调味。因为他们觉得,我给你的味道就是最好的,有点类似日料的omakase。

区又生:90%的消费者还是觉得地道正宗的才是最好吃的,才是经得起市场考验的。就比如我卖沙河粉,无论怎么创新,大家最认可的做法还是“干炒牛河”。这是这么多年来一直存在的一道名菜,地位无法撼动。

再比如,无论是做卤鹅还是做白切鹅,大家认为最好吃的还是烧鹅,这是老传统,已经定了格的东西。

年轻人一定要有创新的思想,进行小部分创新,将菜品改良或者是分量改小,但是不能离开它传统的味道。

红餐网:当前,粤菜在传承上遇到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区又生:我最担忧的就是广东粤菜的传承,包括年轻一代的传承、工艺的传承。现在行业内少有收徒仪式,学校学院收徒弟也都不多。粤菜师傅越来越少,找厨房越来越难,做得好的厨师基本上是四十岁以上的老师傅。

而其他菜系很多的厨师现在大多是年轻人,他们做饭也很厉害,粤菜也应该有这样的传承。我一直呼吁,政府要多培育粤菜人才,像麦总这样的专业师傅也应该多培育一些徒弟。

另外,在我看来,在现代化教育和传统的“师徒制”这两大人才培养机制中,我更倾向于师徒制传承。师徒制是一种文化,外省人在这方面比我们广东人做得好。没有师傅哪有徒弟,有了师徒制,大家都会有一定的归属认同感,谁的师傅是谁都有一个清晰的名号,大家也不会乱来,如果乱来,被逐出师门,这个人在这一行就很难生存下去。

说到底, 我还是希望行业一些资深的老师傅赶紧收徒,做好年轻人的培育,技术学校也应该把精力放在这一方面上。在这点上,我非常敬佩麦总,他作为改革开放初期的创业者,给行业带来巨大的贡献,很多优秀的粤菜师傅都是从他经营的海港大酒楼走出去的。为了培养下一代接班人,麦总还开办了厨师学校。

麦广帆:我们的职业学校里面,有相应的师徒制,新来的学徒可以挑选自己的师傅。

粤菜讲究现炒带锅气做预制菜要谨慎

红餐网:短视频平台是很多餐饮企业正在尝试探索的重要渠道,麦总现在的抖音号做得也很棒,在您看来,短视频为餐企带来了哪些新机遇?如果要用两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大湾区餐饮的特色,您会用什么词?

麦广帆:我是从2020年开始做抖音的,目前有30多万粉丝。我觉得抖音这一类新平台对于餐饮企业是很有帮助的,能起到一定的引流作用。很多人在线上看到我的视频,就会特意到店消费打卡,门店生意自然好了不少。

再者,很多非遗项目如古井烧鹅、手工沙河粉等,也可以通过抖音这类社交媒体,让更多人看到并了解背后的手艺。

红餐网:除了短视频,现在很多餐饮人也在做预制菜。对此,区会长是怎么看的?

区又生:我个人对预制菜还是抱怀疑的态度。疫情之后,大家喜欢吃现炒的菜还是预制菜呢?别的省我不敢说,广东人有得选肯定不会选择预制菜。

不过,现在时代不同了。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已经改变了他们的消费模式,在宅经济和懒人经济的催化下,未来预制菜肯定还是有市场,只要消费者有需求,市场上就可以找到相应的预制菜。一些单品佛跳墙这一类的盆菜,做成预制菜是可以的。但粤菜这一类讲究现炒带锅气的,做成预制菜始终有所欠缺。所以餐饮人特别是做粤菜的企业,入局预制菜一定要谨慎。

但是预制菜企业能够做到多大,还是要向行业一些顶尖的企业看齐,比如正大集团。

五年前,我们去参观了正大集团,他们的老板跟我们分享说,“以后我们会在中国开一百万家餐厅。”我们听完后觉得很不可思议,怎么开一百万家?

后来,在参观完他们的养殖场、加工场之后,我们很震撼。五年前,他们就已经开始实现自动化了,所有东西经过一些系列处理之后变成一个成品,直接可以分送到门店。

如果以后预制菜企业也能够做到像正大这么好,那么年轻人吃东西就可以放心了。

再者,有了这些,以后开一个餐厅,一二十个菜品不用厨师长也可以轻松搞定了。

红餐网:现在餐饮市场正在一步步回暖,很多创业者也十分看好餐饮行业,希望能够有所作为。那么,对于这些餐饮创业者或者即将投身于餐饮行业的创业者,二位有什么建议?

区又生: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我建议不要开很大的店,产品不要太复杂,要找到核心的价值,单品店的机会更大。打比方说,我卖鱼就聚焦在鱼这一个单品上,把食材的特点放大,做好一个产品。在实力没那么强的时候,你开大店或者开餐厅赢的机会只有50%左右,但是如果你做好了市场调查,做好了单品爆品,成功概率就会更大。

年轻人的思想跟我们不一样了,我们开店可能会考虑要上档次、有品位、有规模,有好地方才会选择投资。但是年轻人就喜欢追求年轻化的东西,他们有些人尝试之后也蛮成功的。他们知道年轻群体喜欢什么,还有就是抖音、短视频这类型的营销,他们也比我们要懂,但我还是想跟他们说,一开始规模做小一点,风险也会低很多。

我之前也看到有一些年轻人做餐饮品牌,成绩还可以,最火的时候开了二三十家分店,也拿到了融资。但是后来就开始急躁起来了,都还没有做好,就准备冲刺上市,最后全垮了。所以,对于年轻人来说,创业还要在做强之后,才能逐步去考虑做大。

麦广帆:最近我在深圳看到一家只有三十平方米的咖啡店,做得很好,很符合年轻人的口味,吸引了不少人打卡。很多顾客不是因为咖啡好喝才去的,而是因为那个咖啡店的场景能引起共鸣。现在年轻人想法很多,玩法也很多,他们做餐饮可能会有不一样的出路。

在这里,我还想跟年轻人说,不要第一家店还没开,就想着开一百家店的事。如果你想创业,先踏踏实实做好第一家店,慢慢做。

(特约撰稿:《红咖说》栏目组,文中图片由企业提供,央广网发)

编辑:秦立玲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