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铅画、葫芦丝、非洲鼓、短视频制作、戏剧表演、咖啡美学……今年4月,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市民艺术夜校(以下简称上海市民艺术夜校)春季班开放报名不到5分钟,46门课程1200个名额就被抢购一空,此事一度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近日,该夜校迎来秋季班招生。依托各区文化场馆,此次秋季班设置了86门课程,覆盖了10个区,预计招生名额2000人,虽然与春季班相比扩容近一倍,但仍然“一位难求”,人气之高再次刷新纪录。

  作为一种利用晚上非工作时间进行再教育的教学模式,夜校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受到许多年轻人的欢迎,后来随着高校扩招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在线下消失。在工作生活节奏更趋紧张、互联网技术更为发达的今天,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缘何诞生,并且产生如此火爆的效应?其中原因折射了当今社会的发展变化。

  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的出现,呼应了当下中青年群体对艺术教育的强烈需求。说到艺术教育,现在社会上大多数艺术教育培训聚焦于儿童、青少年。除此之外,就是面向退休人群的老年大学。中青年艺术教育却鲜有人问津,即便有,费用也很高。针对这一“需求洼地”,2016年,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推出市民艺术夜校的创新举措,将受众定位于18岁到55岁的中青年人群,通过公益性普及艺术教育的模式,化隐性需求为显性需求。4年多来,参与学员3500人,服务受众4.2万人次,其中“80后”“90后”报名者占90%,填补了中青年群体艺术教育的空白。

  中青年群体大部分是上班族,有单身青年也有年轻父母,他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想要达到什么目标,不研究清楚就无法真正满足他们的需求。针对中青年群体的特点,上海市民艺术夜校将“实用、上手快、能迅速看到成果”作为课程设置的重要标准。例如上完非洲鼓一期12次课程后,学员至少可以打出一首完整的曲子;上完一期中式点心课,学员可以做出12道点心……纵观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的课程设置,既有底蕴深厚的传统艺术体验班,也有紧跟时代的时尚文化课。丰富多彩的课程很好地契合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所以夜校才会出现季季扩容、季季火爆的火爆效应。

  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的创设,是当下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案例。从补课的刚需,到享受艺术熏陶,被全新定义的夜校体现了社会发展变化以及老百姓需求的变迁,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新思路。以前,基层文化场馆大多只在白天开放,在市民艺术夜校的带动下,文化场馆实现高频运转,夜晚也热闹了起来,成为继博物馆、美术馆之后的网红文化打卡点。更多中青年有机会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之余,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心灵栖息地,得到自我提升,整座城市也因此提高了文化含量,文化氛围更为浓厚。期待在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的启发下,各地公共文化服务有更多探索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