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300多年前的3000多个人物擦肩而过,他们中甚至还有皇帝。那真是我人生中最兴奋的一天,这是一次异乎寻常的经历,我的一生都值得纪念。”这是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欣赏《康熙南巡图》时的感受。

  《康熙南巡图》以写实的笔法描绘了清代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的场景,展现了康熙从永定门出京,到济南、泰安、苏州、常州、南京等多个城市的主要行迹和见闻。它既有“航拍”般的恢宏浩荡,又包含鲜活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各地风土人情细节,值得用“放大镜”细品。在艺术价值之外,它也是了解清朝各地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历史资料。

  《康熙南巡图》总共12卷,各卷收尾相接,总长200余米。可以想象,若是将其完全铺展开来,会给观众带来怎样的震撼。但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原因,《康熙南巡图》有多卷散落在海外,许多人无缘一见。尤其是在疫情影响下,“出境游”被按下了暂停键,海外文物变得更加可望而不可即。

  为了让人们足不出户领略文化瑰宝,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文博产品有了更多的“打开方式”。春节前夕,光明日报与腾讯联合推出“国宝全球数字博物馆”微信小程序,以数字化的方式,实现了全球顶级博物馆近300件馆藏中国文物珍品的回归。用户只需轻点屏幕,就可以获取文物的详细图文和语音介绍,还可以浏览藏品的3D模型,360度全景探索文化瑰宝。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宝全球数字博物馆”中,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第三卷《康熙南巡图》和藏于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的第四卷,在“高清拼接”和“三维全景”技术的帮助下,跨越空间的距离,实现了数字“合体”,完整高清的长幅画卷还原在游客眼前。

  游客指尖轻点,便可看到康熙在济南城墙上巡阅、在泰山祈福、在黄河视察建堤工程的场景,画面中骑马的官吏、做生意的商贩、带孩子的妇女、围观的行人等须眉毕现。在沉浸式观赏之余,小程序还标注了趣味小知识,并结合春节元素,提供了拍照生成拜年图片的选项。航行的船帆寓意一帆风顺,画面中的几只黄牛象征牛年转运,古画加上吉祥话,给大家提供了拜年方式新选项。

  不止是《康熙南巡图》,分别馆藏于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30件文物,也以组合的形式跨越万里合体亮相。如分藏于两地的元朝《王羲之观鹅图》与《兰亭集》,再如两尊同样来自河北易县的辽代等身三彩罗汉像。每对文物出自同一朝代且属于同一类型,有的甚至是出自同一套系,它们的碰撞给我们提供了欣赏文物的新视角,实现了优秀文化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

  全新的数字云游览模式吸引了网友们的参与,截至2月19日,峰值人均停留时间约7分钟,20%用户深度浏览小程序超100秒,用户最多来自北京、广东、江苏,整体传播曝光量9700万。

  在这个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云展览”“云直播”成为疫情下人们文化生活的亮点。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用户可以以更新的方式、更低的成本享用文化大餐。“云展览”信息发布更广、互动形式更多,部分展品画面色彩清晰度更高,用户在“云看展”的过程中还可以获得沉浸式、包场式体验。

  点击量的背后展现的不仅有文博艺术工作者的用心,还有广大网友、广大群众对优质文化产品的强劲需求。让文物不再束之高阁,探索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利用是大势所趋,也是后疫情时代一个重要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