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铜川10月26日消息(记者郑皓月)铜川,一座遍地文化、处处故事的城市。10月25日,“决战决胜谱新篇·文化扶贫在行动”主题采访团来到这里,感受文旅产业在助力扶贫过程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画里梯田:丰收的玉米带来致富喜悦

  层层叠叠的地膜玉米梯田,似一圈圈波纹荡漾开来。“处于渭北平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段的宜君旱作梯田,占地总面积达两万多亩,从80年代起,当地村民便以种植玉米、核桃为生。”铜川市宜君县文旅局工作人员介绍道,“起初,宜君旱作梯田没有那么宽,后经过农民加工修宽后,梯田更利于机械化农业操作。”

  宜君县旱作梯田(央广网记者 郑皓月 摄)

  由于旱作梯田特有的景色,宜君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在发展景区的同时,兼顾发展旅游扶贫产业。据了解,宜君县通过“三产融合”“一股三带”特色文旅扶贫发展方式,大力实施旅游+扶贫战略,通过景区带动扶贫、农旅融合扶贫、商品制造扶贫及技能培训扶贫等方式,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促旅游、以旅游促惠民的新路子。

  去年来梯田工作的姜智文与身有残疾的父亲相依为命,之前家中主要经济来源就是每月900元左右的低保补助与每月60月的残疾补助,现在来到梯田做保安,工资一个月1500元,兼职保洁500元。“现在可以一边照顾父亲一边工作,吃住不用愁。”

  正在做编织品的查茂莲(央广网记者 郑皓月 摄)

  扶贫工作中“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宜富扶贫车间聘请手工艺编织老师为群众进行玉米皮手工艺品编织技能培训,县级贫困户查茂莲扶贫搬家到哭泉镇的小区,除了自家耕地,她还来到宜富扶贫车间编织玉米皮打零工。“一个月编织可以挣1100—1200元,现在有房子住,有钱挣,生活也变好了。”

  玉米皮编织品(央广网记者 郑皓月 摄)

  玉米皮变废为宝,变成能够带动贫困户及群众致富的三产融合产业,景区公司对编织产品进行分级定价回收,在梯田景区精品门店进行销售。

  照金精神:红色旅游助力景镇融合发展

  照金薛家寨(央广网记者 郑皓月 摄)

  照金,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以旅游为统领,坚持“无伤痕开发”“红色即民生”“景镇融合发展”的开发理念,用一年时间建成了基础设施完善、商业配套齐全、人居环境适宜、文化旅游发展的优美小镇。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照金建设的切入点。据统计,2016年照金景区全年接待研学旅行1.83万人次,2017年截至11月底累计人数达到27165人次之多,2018年接待研学旅行3.5万人次左右,2019年上半年接待研学游客3.9万人次,研学市场遍及西安周边各类中小学。

  照金创业中心的照片墙(央广网记者 郑皓月 摄)

  除此之外,照金·陕西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创建。据了解,核心区入孵创业实体孵化成功率达到72.6%,累计入孵创业实体到期出园率80%以上;累计孵化场所利用率82.9%,已累计孵化当地及周边沿线创业390余人,带动就业2214人,开展各类就业创业培训61次惠及群众2000余人次。带动核心区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5410元增加到2019年底的19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