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23日消息 (记者 方永磊)自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博物馆纷纷选择暂时关闭,减少疫情可能波及的范围。与此同时,“云展览”加速进入了大众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现场感和文化需求。

  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暨“假期云考古”活动以“线上会议+直播”方式举办,成为近期文化活动的亮点。在央视新闻、央广网、腾讯微视、新浪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支持下,相关话题阅读量达到2.35亿,呈现了全民参与的文化遗产“云共享”盛况,也揭示了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发展前景。

  

  (“云评”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直播截图)

  “博物馆‘云展览’服务不打烊、展览不落幕、精彩不打折,已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珠表示,“云展览”还有很大空间可以提升,需要及时总结梳理,顺应发展趋势,凸显高科技在促进文物活起来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博物馆“云展览”依托数字网络和融媒技术,将文物和展览搬上云,可以多维度展示传播绚丽多姿的文化遗产。刘玉珠表示,让文物活起来已成为全国文物系统的工作理念和全社会的基本共识。近年来,国家文物局通过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持续推出文创项目,推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发展成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相互融合,给古老文物赋予了新活力、插上了新翅膀。

  据介绍,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家文物局加强“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建设,通过虚拟化的“云展览”集中整合各地博物馆资源。全国文博单位充分利用数字化、动漫、游戏、VR、AR等信息技术,向公众提供全息影像欣赏、虚拟触摸、沉浸式体验服务。截至目前,全国博物馆共上线展览2000余项,1300多家博物馆开放网络、微信、微博等在线展览。

  “今后,随着5G、AR等技术的突飞猛进,这种数字观展、线上观展的方式将日趋常态化,很多观众将选择在家观展游览,足不出户欣赏文物精品。”刘玉珠表示,面对公众的需求,以及数字网络、融媒体传播等技术的不断赋能,博物馆“云展览”将进一步发挥优势禀赋,迎来变革。

  为了推动博物馆“云展览”更好发展,刘玉珠认为,首先要加强博物馆“云展览”的总体设计和顶层规划,在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规划建设中,将博物馆“云展览”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次,要加大经费投入,推动博物馆“云展览”建设,支持博物馆传统展览资源数字化、“云展览”知识生产与传播等工作,让优质展览和文物资源的“上云”常态化、机制化,扩大博物馆展览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再次,要加大科技支撑,支持“云展览”相关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突破博物馆传统展览数字化采集,“云展览”知识生产与呈现、知识获取与按需传播、个性化定制与交互式体验等方面的技术瓶颈。此外,还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推动博物馆与融媒体平台、信息技术企业合作,加强高端、复合人才培养,推动博物馆资源开放共享,探索“云展览”质量反馈评价机制,共同建设“云展览”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