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对当前疫情情况的通报显示,湖北除武汉以外地区新增治愈出院病例已连续四天大于新增确诊病例, 2月13日至今新增确诊病例数呈显著下降,累计确诊病例数增幅趋于平缓。这个向好的趋向让人们看到了希望,是提振人心、鼓舞士气的。这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决策部署,离不开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推动,离不开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科研人员的艰苦奋战和奉献牺牲,离不开全国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的人们齐心协力、共克时艰,拉起了一道道疫情防控的封锁线、畅通物资的补给线,建立了权威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的有力支持,动员了凝聚爱心、支援奉献的广泛渠道。必须承认,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也还艰巨,但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这些信息、画面、场景和一个个英雄的、感人的事迹,永远值得珍惜和铭记、传承和弘扬。

  自疫情发生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迅速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以抗疫战“疫”为主题的文艺创作当中,以鲜活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反映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塑造期间涌现的典型事迹和人物,创作出了一大批有积极的、广泛影响的优秀作品,为鼓舞斗志、抚慰人心、凝聚力量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阻击疫情,最要紧的无疑是医学和科学,但疫情防控需要舆论支持、需要全民动员、需要凝聚力量,也需要人文的关怀和温暖。就像那首歌曲《拿出勇气》 :“这没有硝烟的战争,又有谁能于事外置身。 ”广大文艺工作者各自发挥专长,或宣传疫情防控政策及科学常识,或讴歌抗疫一线的白衣天使,还有的更是亲力亲为奔忙奔走在筹集资金、输送物资等公益前线,如歌手韩红给各地运送物资。他们跟抗疫最前线的医务和科技工作者一样,是可敬和可爱的。文艺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绝大部分文艺工作者目前也不需要像医务人员那样冲在前面,甚至还要配合防控需要而宅在家里,但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他们是积极在场的。他们为疫情变化而焦灼而牵挂,因为“我们始终在一起” 。

  著名美学家徐复观先生曾言:“道德、艺术、科学,是人类文化中的三大支柱。 ”当医务人员仍然废寝忘食地奋战在一线,当科研人员仍然争分夺秒地研究攻关,当上到中央下到基层社区各个方面还在忙于堵截传染,当社会各界还在捐钱捐物、奔忙奔走为抗疫一线送去最紧急需要的物资和资金,当失去亲人的人们还强忍悲痛、眼里噙着泪水,当各行各业还在为保障基本的生产生活而努力克服困难……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疫情防控的不同阶段都会触及到道德、艺术、科学的不同维度。毫无疑问,值此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之际,文艺责无旁贷。但是,由于疫情突如其来,也有不同平台渠道特别是互联网上发布的个别文艺作品,缺乏对疫情形势、舆论民情的科学判断和对文艺表现的得体把握,造成了一些不太好的影响,是值得认真反思的。面对疫情,文艺该如何作为?向何处发力?

  人类文明以来,文艺是重要的文明载体,源远流长地参与和推进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以如此,是因为凡能行之久远的、进步的文艺,始终是以“人”为核心的,饱含着深切的人文关怀,在表现灾难题材时尤其如此,如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等。在当前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广大文艺工作者反应迅速地、积极地创作鼓舞士气、温暖人心的作品,非常及时地反映当前抗疫形势和涌现的典型事迹及人物,特别是给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抗疫群众以关怀和温暖,正是文艺以“人”为核心的体现。面对疫情,“人”是什么?人就是生命的安危、身体的健康、生活得到保障,就是失去亲人的伤痛、受到冲击的情绪能够得到心理的、情感的安抚。很显然,大量抗疫题材作品不忘初心、不辱使命,是值得肯定的;而个别造成不好影响的作品或行为,恰恰是忽视了抗疫形势下的人文维度,忽视了事情的缓急轻重。一些创作在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之时,由于过度强调“轻便快捷”而显得匆忙,难免存在生活与情感体验不够深入、艺术表现相对浅表的问题,则应该阶段性地、客观地看待。

  在这场抗疫战争中,文艺相对于医学、科学乃至运输物流等方面,虽然属于“后方” ,但“后方”也是战场,承担着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筑同心的重要任务。可以肯定的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必将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获得思想的磨砺、灵魂的洗礼,也必将通过重新审视、深沉思考“人”这个核心,通过深入生活、体察民生和具体而微地反映每一个鲜活的个体生命和他们的喜怒哀乐,为我们的时代文艺进一步培根铸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继续深沉观照现实、尊重艺术规律,从而更好地关注人、爱护人、悲悯人、振奋人、温暖人,为抗疫胜利和疫情后时代的人文重铸,沉淀感同身受,焕发人文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