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共生现象是指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某一个阶段,身处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因交通环境阻隔,缺乏交流沟通而产生的相似的同时性文化现象。

  考察被法兰克福学派称为“轴心时代”的公元前5世纪,中国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同时出现了影响至今的思想家哲学家:孔子比释迦牟尼小14岁;孔子死后10年,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诞生;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比孟子大12岁,比庄子大15岁;阿基米德和韩非子只差7岁。这一时期,中国与欧洲远隔千山万水,信息阻隔,为什么能同时智能大爆发,人类智者一起产生了呢?答案是,当人类社会运行到某一历史节点时,受人类自身智力进化和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影响,不同地域的生命个体会产生相似的关于自然、社会、人与人、人自身的追问和思考,形成既具有地域民族特征又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看法和哲学观点。

  文化共生现象是人类在地球上创造的文明奇观。人类前行的脚步在历史的节点上总会踏出相同的音符。文化共生具有以下特点:

  阶段性共生(某一历史阶段文明发展的相似性)。如四川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中,基本上没有生活用品,绝大多数是祭祀用品,表明古蜀国的原始宗教体系已比较完整。这些祭祀用品带有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特别是有些青铜人像诡异的造型及金杖上神秘的符号和图案,与世界上著名的玛雅文化、古埃及文化非常接近。而这些古老文化还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在北纬30度。并且,5000年前的玛雅人神秘而辉煌,突然间就消失了;5000年前的三星堆人和玛雅人一样神秘辉煌,也同样消失了。

  互补性共生(思想认知的普遍性与个别性的统一)。如:希腊哲学家主要考虑人和物的关系,印度哲学家主要考虑人和神的关系,中国哲学家主要考虑人和人的关系,他们都从“人”的视角思考生存生命的意义和人类的价值存在方式。

  合璧式共生(会合双方的长处,吸取两者的精华)。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系罗马廊柱、希腊雕塑工艺、印度佛教艺术的汇集;中国茶自16世纪传入欧洲,荷兰人从澳门购茶,寄往爪哇(印度尼西亚岛屿),然后运回荷兰,17世纪初叶才渐渐输入西班牙、葡萄牙、法国、俄罗斯和英国。最典型的是公元7世纪的唐朝。当时,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罗马城的人口不到五万。而当时的欧洲,拥有一万人口就已经是像模像样的城市了。而当时大唐的首都长安城内,人口不算城外也有一百万。七十几个外交使团,三万多个外国留学生,城里面吃的是阿拉伯面食,用的是罗马医术,还通用拜占庭的金币和波斯王朝的银币。世界各国的宗教在这里都有道场。物价非常便宜,刑事案件极少,人们的幸福指数极高。有人说,人类历史上真正的文化中心有三个——公元7世纪的长安,19世纪的巴黎和今天的纽约。

  洞悉人类文明发展的文化共生现象,使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文明的多样性发展和共同进步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规律。那些来自人类历史纵深处的文化奇观,揭示出一个深刻而朴素的真理,那就是文明的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类都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谁也离不开谁。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展示了时代的世界发展大趋势,而且从历史角度回应了人类从古至今追求“万邦协和”“大同世界”的美好愿景。

  近几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国内外重要场合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中国所主张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由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组成的命运攸关、利益相连、相互依存的集合体。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全球命运休戚与共的发展大势,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高瞻远瞩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正如一棵大树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天下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中国承认和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主张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能作出判断和抉择。从文化的角度看,异质文化是文化的互补性共生,文明的冲突必将带来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最终形成合璧式共生。

  当今时代,现代化信息化全球化使“地球村”的发展成为耦合之势。文化共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了坚实的历史逻辑和丰富的现实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