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晚的中国国家博物馆西大厅,高朋满座。在古筝、箜篌、大鼓、钢琴与小提琴伴奏中,演唱者深情满怀地演唱一曲《我和我的祖国》,令在场来宾心潮澎湃,也就此拉开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的帷幕。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就在十几天前,我们共同分享了这历史性的时刻。当激励着全民族奋起的国歌在大地上回荡,当五星红旗映着湛蓝的天高高飘扬,当璀璨的烟火在夜空中写出‘人民万岁’四个大字,我们,和所有中国人一样,壮志在胸,豪情满怀。”铁凝在致辞中说。
  铁凝说,茅盾文学奖至此已经第十届了。这一遵照茅盾先生遗愿设立,以茅盾先生命名的奖项见证了中国文学的光荣与梦想,体现着中国文学的崇高荣誉,有力地推动着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今晚获奖的五部作品,《人世间》《牵风记》《北上》《主角》《应物兄》,从不同角度体现着欣欣向荣的新时代中国文学的卓越成就。
  李洱、陈彦、徐则臣、徐怀中和梁晓声五位获奖作家依次走上颁奖台,接受属于他们的沉甸甸的证书与荣誉,也分别在答词中表达他们的文学初心与梦想。
  《应物兄》的作者李洱最先走上领奖台,这部80余万字的作品前后写了13年。李洱说,13年中,我们置身其中的世界发生了太多的变化。我们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我们与各种知识的关系,都处在持续不断的变化之中。所有这些变化,都构成了新的现实,它既是对写作者的召唤,也是对写作者的挑战。
  “我出生的山乡小县镇安,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一股文学热潮,青年人几乎个个都在做着热辣辣的文学梦。我就是那时被裹挟进去,40年,再没有停止过丈量、勘测人性与生命温度的脚步。”《主角》的作者陈彦从小说散文创作起步,中途转向戏剧文学,最终又回归小说创作。他说:“我个人的写作体验反复告诫自己,必须写最熟悉的生活,写那些呼之欲出、欲罢不能的生命记忆。”
  《北上》的作者徐则臣作为本届最年轻的获奖者,称自己在接受褒奖时感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徐则臣在河边生活过多年,这些被大河水气笼罩的岁月,成了他写作最重要的资源,也成就了这部以大运河为主角的《北上》。“我盯紧那一朵朵浪花和一个个漩涡,想象它们在辽阔的大地上奔走不息。它们走到哪里,我想象中的世界就到了哪里;它们走得有多远,我想象出的世界就可能有多大,我的世界就可能有多大。”
  90岁的获奖者徐怀中是历届获奖者中获奖时最年长的一位,他被家人搀扶上台,然而致答词时却精神抖擞、中气十足,令台下观众肃然起敬。2014年,经过一个寂寞而又漫长的创作准备阶段,徐怀中着手打磨长篇《牵风记》。“赶上改革开放新时代到来,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一艘巨轮,正顺风顺水全速前进,作为离退下来的耄耋老人,同样深受鼓舞与激励。我身心愉悦、精神抖擞,完全放开了手脚,竭力做最后一搏。”徐怀中说,创作这部书的过程堪称痛快淋漓。
  《人世间》的作者梁晓声最后登台接受崇高荣誉,他引用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来形容文化在影响世道人心方面的重大责任和庄严信念。“身为作家,60岁以后我常想这个问题,并且首先想到的是文化的长子文学。我认为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文学对文化影响世道人心的使命,具有责无旁贷的义务。”梁晓声语气铿锵坚定。
  贾平凹、张平、阿来、格非、毕飞宇等五位往届获奖作家作为颁奖嘉宾为本届获奖者颁奖,象征着文学火炬的庄严传递。正如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钱小芊所言:这个夜晚,将会被中国当代文学史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