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国家图书馆建馆110周年:赓续文脉烛照千秋

2019-01-25 00:15: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月25日消息(记者王子衿)从1909年9月9日筹备建立京师图书馆到2019年,从什刹海东北岸广化寺到文津街,走过百年风雨历程的国家图书馆数次改名,三迁馆址,最终发展为亚洲规模最大的图书馆。2019年是国家图书馆建馆110周年,近日,记者走访国家图书馆旧址,感受该馆百年间的沧桑变迁。

  隆冬时节,坐落于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后海北岸的广化寺内香火缭绕,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京师图书馆就坐落于此。

图为广化寺广曙法师介绍广化寺与京师图书馆渊源  央广网记者王子衿摄

  1906年,学部参事罗振玉发表《京师创设图书馆私议》,认为“保固有之国粹,而进以世界之知识,一举而二善备者,莫如设图书馆”,提出建立京师图书馆的倡议。1909年,学部尚书张之洞在“分年筹备事宜”中正式制定出在“京师开办图书馆”的规划;同年9月9日,京师图书馆正式批准成立,翰林院编修缪荃孙任京师图书馆监督,国子监丞徐坊为副监督,学部郎中杨熊祥为提调。

  按照罗振玉先生的观点,图书馆需要建在交通便利又远离城市喧嚣,且不容易有水火灾害的地方,而在选址上,国家图书馆也曾三次变迁。

  据中国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李致忠先生介绍,京师图书馆馆舍最初选址是在北京德胜门内净业湖与湖之南北一带,该区域水木清旷,远离市嚣,最适宜建立图书馆,但由于财力窘迫,未能建成,只能暂时选定在广化寺筹备开馆。

图为李致忠先生向记者介绍国家图书馆发展历史  央广网记者王子衿摄

  由于当时广化寺地址太偏,交通不便,且房舍过少,过于潮湿不利于图书收藏,因此开馆后不久就只能关闭。经由鲁迅等人往来奔波后,1917年,图书馆在北京安定门内方家胡同国子监南学再次开馆,但由于国子监南学周边被民居包围,火灾隐患极大,不利于书籍保存,因此只能再行选址。

  1928年,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并迁入中南海居仁堂,1931年文津街新馆落成后又从居仁堂迁入文津街7号,也就是目前仍在对外开放的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古籍馆位居北京城市中心地区,坐落在太液池(今北海)西岸,民居寥落,符合了图书馆选址“远火近水”的原则。

  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前,央广网记者看到,该馆主楼建筑造型为绿琉璃庑殿顶,建筑前也有石狮子、华表等中国传统建筑代表性元素,但古籍馆内部则是西式建筑风格。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马涛先生告诉记者,为与周边建筑风格保持一致,古籍馆外观为中式建筑,但内部完全按照西方图书馆标准设计,1931年该馆落成后成为当时亚洲藏书量最大的图书馆,并在建成之初就配设有直饮水等设备。

图为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外景  央广网记者王子衿摄 

  “回顾110年的国图历史,很多经验值得总结,‘不遗余力的搜采精神,恪尽职责的守护精神,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爱岗敬业的道德精神’应该是绝大多数国图人的共识。百年经验表明,国图人要想为人民服务得心应手,就必须练就‘博闻强记的知识功,心灵手巧的操作功,吃苦耐劳的体力功’。”李致忠告诉记者。

图为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内广西方志目录卡片展示  央广网记者王子衿摄

  据悉,2019年,国家图书馆将推出110周年系列活动,内容涵盖“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全国图书馆文创精品展”和“图书馆与新时代新技术”主题展览等系列展览,“图书馆:与时代同行”国际学术研讨会,“我的国图故事”征集与国图老馆员口述史录制等活动。此外,该馆还将推出“国家图书馆建馆110周年专题网站”,并预计于2019年8月正式上线。

编辑: 晓凡

国家图书馆建馆110周年:赓续文脉烛照千秋

从1909年9月9日筹备建立京师图书馆到2019年,从什刹海东北岸广化寺到文津街,走过百年风雨历程的国家图书馆数次改名,三迁馆址,最终发展为亚洲规模最大的图书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