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以敬畏之心延续书院精神

2018-12-03 21:16: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2月3日消息(记者 方永磊)历史悠久、久负盛名的嵩阳书院位于嵩山南麓太室山脚下,背靠峻极峰,面临双溪河,群峰环绕,溪水长流。作为宋代声明显赫的书院,司马光、程颢、程颐、范仲淹、韩维这些名重一时的大师都曾在此聚众讲学、著书立说,培养出了滕子京、张载等众多人才,堪称古代的“名牌高校”。

  千百年来,芸芸众生纷至沓来,或观山游水、赏花品月,或拜谒先贤、寻根问祖。更有不计其数的文人雅士到此驻足停歇,流连忘返,他们吟诗作赋,歌以咏志,用不朽的经典延续着中华文脉。

  程门立雪 成语里的文脉延绵千年

  嵩阳书院在历史上曾是佛教、道教场所,但是最久负盛名的是作为儒教圣地。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时名嵩阳寺,为佛教寺院,曾有僧众数百人;隋炀帝大业年间,又改名嵩阳观,成为道教的活动场所。在五代后唐清泰年间,为躲避战乱,进士庞式及舒元等曾在僻静的嵩阳观读书讲学,嵩阳观真正“转身”为教书育人的书院。到了宋代,宋仁宗下令对书院进行了重修,赐学田一顷,并赐名“嵩阳书院”。此后这里便一直是历代名人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成为士人读书讲学的“儒宫”。

  “嵩阳书院从公元934年建立至今已1084年,到1905年改制为小学堂,这里的讲学活动持续了970年。”中国书院学会副会长宫嵩涛表示,延续千年的嵩阳书院,如今还大体保留着古代书院的格局和形制。

  嵩阳书院是典型的硬山卷棚式中原民居风格,院内建筑青砖灰瓦,格局紧凑,置身其间,有一种古朴、肃穆、雅致之感,仿佛一砖一瓦都在传递着朴素、中庸、平和的思想理念。

  历史上,嵩阳书院作为传道授业的场所盛极一时,贤德辈出,涌现除了许多不朽的人文故事。广泛流传的“程门立雪”的典故也发生于此。

  北宋元祐年间,学者杨时和游酢去拜见他们的老师,刚巧老师在静坐神养。两个人就恭恭敬敬地侍立门外,等了整整两个时辰。等到程颐醒来,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程颐看到这些感动不已,便将自己的学问倾囊相授。杨时和游酢也不负众望,都成了饱学之士。这则称道古今的典故,作为尊师重道的典范,跨越各个朝代,至今依然是人文精神的灵魂所在。嵩阳书院讲堂前的砖砌月台,也因此被称作“程门立雪台”。

  现在,参天古柏下,那一方方斑驳的石碑上面,依然铭刻着嵩阳书院的兴学历程和治学警句。为了让人们更好地感受尊师重道的书院精神,嵩阳书院经常组织游客身着古装,参与“拜孔礼”,通过正衣冠、读拜文、诵经典等传统礼仪,让游客静心感受这里延续一千多年的人文、学术气息。

  如坐春风 理学思想精髓传古至今

  儒学自先秦孔孟奠定基本框架后,至两汉以经学形式一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其后衰败长达近千年,直到进入宋代,复以理学形式而再度兴盛。

  在嵩山这个儒释道融合包容的氛围里,北宋时期,旷世大儒程颢和程颐两兄弟吸纳佛教、道家和儒家的诸多学说之长,以超拔的气概,奠定了北宋理学的基础,也让嵩阳书院名声大振,成为了理学的祖庭和后世书院追随的样板标杆。

  除了参与讲学和学术研究的活动,二程还亲自为书院制订学规以及学习考察的详细条例。在学风上,二程还提出了“穷经以致用”的主张,突破了汉学不敢独立思考、墨守成规的治学方法。到了南宋时期,二程儒学又经朱熹发扬光大,被称为程朱理学,成为了此后七百多年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嵩阳书院院落清幽,更像是为士子们为量身订制的“理想国”,这里曾经聚集过无数睿智的大脑和崇高的心灵。当年,二程兄弟在嵩阳书院发展学说,讲学十多年,言近旨远,从者如云。弟子朱光庭聆听程颢讲课,如痴如狂,感觉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就像象坐在春风中间。听了一个多月回家后,他逢人便夸老师讲学精妙,“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月。”于是,“如坐春风”凝为成语,成为千古佳话,至今仍然“活”在人们的口头或笔端。

  二程被认为是北宋理学的实际开创者。他俩的学说以“存天理,去人欲”作为核心观点,强调“诚”是天理的根本道德属性。他们认为,天命之性就是所谓的“天理”,包括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内容,是一切人固有的先天本性,也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特点。

  “我认为二程思想中最具力量的就是‘诚’,以‘诚’为仁、义、礼、智、信等的核心和前提,没有‘诚’这个基础,其他思想都只能是空中楼阁,不能成事的。”泰山学院中文系专家刘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诚”不仅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重要的哲学范畴,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思想品质具有跨越时空的思想价值和履践功能。“现在的社会依然需要这种思想来引领人们的精神生活。用‘诚’来修身、治家、为学、立业、处事、理政,这是二程给我们今人的思想贡献,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披沙拣金 弘扬书院文化要存敬畏之心

  近年来,在文化复兴的号角下,一条条文脉在中华大地上又渐渐清晰起来,书院文化也重新焕发了青春的活力。

  记者在湖南、江西、湖北、河南等地采访的过程中,欣喜地看到文物保护等部门小心谨慎地保护着书院场所,大量专家孜孜不倦地研究着书院文化,各地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也都在以不同形式传播着书院精神……大家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共同守望着中华民族的文脉心灯。

  虽然近年来书院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地复苏,但是到底复兴之路应当如何走,总体而言还处于探索的过程中。当今书院应该传递什么样的文化内容和文化价值,依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

  数量众多、形式纷繁、组织松散、管理和师资水平良莠不齐、教学理念缺乏验证……这些问题,正在侵蚀着书院的肌体。同时,传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媚俗化、教条化、功利化、排外化和迷信化,也正削弱着书院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亟须冷静地加以正视和解决。

  “我们弘扬传承传统文化,不是要盲目地传播儒释道、经史子集、诸子百家这些知识,而是要不断地凸显这些知识背后的义理和思想价值。”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王杰对记者表示,“传统文化发展两千多年,受历史局限性的影响,一定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要从浩瀚广大的传统文化中,挖掘出来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髓,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大家对中国文化发自心底地充满温情敬意,充满尊重和认同。”

  实际上,文化是时代的产物,每个时代有都有不同的文化特点和文化需求。 在古代,书院往往也会肩负起发展学术的时代使命,对过去的思想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梳理和提炼,以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正是因为这种与时俱进的迭代升级,才有了中华文脉的薪火相传。

  在新媒体时代,我们仔细凝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书院精神,就会自然而然地生起一种敬畏之心。不仅对古代先贤的思想精华要有敬畏之心,不能一概否定,还要对后世子孙的传教存敬畏之心,不能把过去的东西照单全收。

  “复兴”不是简单的“复古”。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文化启迪心灵,要把什么样的文化价值观传教给后世,在这个承前启后的时代,一定要慎之又慎!

编辑: 方永磊

以敬畏之心延续书院精神

“复兴”不是简单的“复古”。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文化启迪心灵,要把什么样的文化价值观传教给后世,在这个承前启后的时代,一定要慎之又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