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舞剧《闪闪的红星》全球首演 海派芭蕾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2018-10-27 14:24: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上海10月27日消息(记者王子衿)作为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之一,上海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近日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大剧场全球首演。正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这一舞剧是革命精神和红色情怀的延续,也是以海派芭蕾讲好中国故事,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又一力作。

图为《闪闪的红星》演出现场  央广网记者李洪涛摄

  创新大胆的叙事方式,讲述最真挚动人的革命故事

  原创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由赵明担任编剧及编导,其作品曾多次摘得“文华奖”、“荷花奖”、“五个一工程奖”等中国舞蹈届大奖。

  此次创排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赵明坦言,“我把我本人对舞剧、对人生、对生命、对革命的感悟和对理想的认识都附着到了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中成年潘冬子的角色上。”故事从已经成年的红军战士潘冬子的视角徐徐展开,行军路上的种种与儿时的记忆相交织,令潘冬子更加坚定了信仰,那就是为救起更多的母亲、守护更多的家庭而英勇奋战到底。全新的蒙太奇式的舞剧叙事方式及故事结构不仅理清了人物间的关系,行军路上各种节奏的埋伏、急行、夜行也与舞剧的变奏性不谋而合。

  通过回忆与现实的不断交替,随着故事的推进,舞剧为观众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红军战士潘冬子的形象,用最真实的情感打动观众。最后,当潘冬子冲入火海,救起千千万万的母亲时,达到革命信仰的升华。

  保留经典乐曲,以音乐走进观众内心

  电影《闪闪的红星》中傅庚辰先生创作的《映山红》《红星照我去战斗》《红星歌》深入人心,因此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特意保留了这三首经典乐曲。此外,担任该剧作曲的杜鸣根据编导赵明的要求,进行了全新的创作,为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谱写了动人的音乐,既兼顾了芭蕾的艺术表现方式,保持了音乐的舞蹈性又饱含积极向上的情感力量。

  同时,作为一部红色题材的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的音乐一方面结合了革命的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另一方面,在尽可能保证芭蕾高雅、讲究的音乐语言和审美品味的同时,展现了民族特性,更接近中国人的审美,也更为朴素,并未刻意运用炫目繁复的作曲技巧,而是符合芭蕾的特质、符合舞剧整体的剧情,让音乐自然地流淌出来,唤起观众的情感起伏,让观众产生认同感和亲切感。

  舞美及服饰设计,于细节处尽显芭蕾的浪漫特质

  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由韩江担任舞美及灯光设计,为了突出浪漫的特质,韩江对布景采取了绘画性的处理。比如表现苏区幸福生活和“小小竹排江中流,巍巍青山两岸走”时,采用了画家尹朝阳的两幅油画,这两幅油画用简单的色彩勾勒出江南的美景,大色块中兼有类似中国画的泼墨感。另一方面,作品舞美设计也更偏现代。比如舞台上由四块大石组成的高达11米的山石,合起时是巍巍高山,分开时是块块巨石,表面“贴”满了厚实的油画颜料,具象上它是环境的体现,抽象上它又是冬子的心理依托和支撑。

  担任本剧服饰及造型设计的李锐丁则将他的设计定义为“红色的交响”。他说道,“所有的色彩走向是一种交响式的表现方法,轻、重、浓、淡、张扬、抑制、抒情、高亢,都在设计中有节奏地出现。所有人物的设计来源于原始形象本身,但又区别于原始形象,有着显而易见的突破及变形。”本剧的服饰在具体制作上也运用了国际流行的毛裁、拼贴、肌理、手绘、半朋克式的方式。以期达到红色革命艺术化,历史题材现代化,民俗元素时尚化,民族样式芭蕾化,中国故事世界化。

  第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由赵明编导,著名舞蹈家黄豆豆主演的舞蹈《闪闪的红星》成为观众心中难以抹去的记忆,本次上海芭蕾舞团《闪闪的红星》是赵明再度执导同一题材,用觅、忆、火、行四个篇章宣读着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信念,也是用芭蕾这一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又一尝试。

编辑: 方婧

舞剧《闪闪的红星》全球首演 海派芭蕾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作为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之一,上海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近日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大剧场全球首演,这是革命精神和红色情怀的延续,也是以海派芭蕾讲好中国故事,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又一力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