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京剧名家马玉璋的艺术人生:老老实实学戏演戏教戏

2018-05-16 07:03:00来源:中国新闻网

  马玉璋演出剧照。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5月16日电(记者 上官云)“跟随前辈们学艺,体会最深的是‘奉献’二字。我就应该把老师们的精神、技艺传承下去,没必要讲代价。”近日,京剧名家、中国戏曲学院教授马玉璋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他说,自己的人生就是老老实实学戏、演戏、教戏,“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马玉璋出生于1942年,师承孙毓堃、李万春、厉慧良等大家。他很早就开始学戏了,据中国戏曲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显示,马玉璋于1952年考入中国戏曲学校,初学老生,后来在老师建议下改学武生。由于学武生起步相对较晚,马玉璋每天凌晨四点半就起床练功,寒来暑往,一直坚持到1960年毕业。

  “俗话说: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最后一句可能有些夸张,但也说明了学戏时勤学苦练的重要性。”马玉璋解释道。

  马玉璋早年演出时留影,扮相英姿勃勃。受访者供图

  这份刻苦与敬业,几乎贯穿了他的整个艺术生涯,一直到现在。由于行当的特殊性,武生要展示很多“武打”动作,非常容易受伤,马玉璋也不例外。他先后受过两次比较严重的伤。

  “其中有一次要出国演出,那会儿40多岁了,‘短打’的东西练得有点少。”马玉璋抓紧时间“补课”,加大练功量,结果伤到了骨头。以当时的伤情,开刀治疗效果最好。

  为了不耽误演出,马玉璋拒绝医生建议,选择了保守治疗:烤红外线、敷药……前前后后一年多时间才好。中间再有演出任务,他就缠上绷带、戴上护膝上场。有人劝他,他就说,“我这不算太重,伤了腰、大筋,那就真不太好”。

  成为一名出色的京剧演员并不容易。在马玉璋眼中,天赋、勤奋、师承、机遇几乎缺一不可,“有人天生带着演员的气场,嗓子好、有悟性,一点就透,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

  马玉璋(右一)给学生们上课。受访者供图

  “只有条件好,不苦练也不行,勤奋比天赋更重要。”马玉璋说,以上两点具备了,还需要好的“师承”,“不是单纯指有名望的老师,而是能‘教明白’的老师,才能使学生受益。如果再有机遇,成功就指日可待了”。

  由于种种原因,戏曲曾一度走入低谷。马玉璋知道,那会迫于生活压力,曾有戏曲演员去给影视剧跑龙套,“我不是没遇到过诱惑啊。可我一登上戏曲舞台就变样,就兴奋。的确是这样,我不想放弃,也没办法放弃”。

  当了20年专业演员,马玉璋拿下中国戏剧梅花奖等多个奖项,尔后又调入中国戏曲学院任教。他的一段教学视频一直令人啧啧称叹:练功房内,两鬓斑白的马玉璋“串翻身”后稳稳亮相,英姿勃勃。

  谁能想到,当时他是一位75岁的老人?和国戏的许多老教授一样,马玉璋仍坚持上课时亲身示范,“优秀的老师有四点:教讲学演。自身能力要过硬,做到言传身教,同时还得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不断提高”。

  2017年,马玉璋为研究生示范教学。受访者供图

  “老师要树立师德、责任心,不能只把教学当任务,吃苦耐劳、为戏付出都要在其中有体现,学校风气才能形成正能量,自己才能成为合格的传承者,带出好学生。”马玉璋认为,京剧是“角儿”的艺术,培养“角儿”就是当下京剧传承发展的重要一环。

  另外,在培养专业人才之外,如何让其他人爱上京剧?马玉璋觉得,京剧是传统艺术,比较有“历史感”,初接触,年轻人可能有些“看不懂”,“那就需要从小熏陶,,培养观众也需要从娃娃抓起。‘戏曲进校园’非常好,尽管孩子们未必会从事这行,但可以培养爱好”。

  “当然,不能一入门就给孩子们看高深难懂的戏,可以从连台本戏开始,像孙悟空啊、猴戏等等,‘进校园’也要以兴趣为主。”马玉璋如是说道。(完)

编辑: 晓凡

京剧名家马玉璋艺术人生:老老实实学戏演戏教戏

京剧名家马玉璋的艺术人生:老老实实学戏演戏教戏,“跟随前辈们学艺,体会最深的是‘奉献’二字。当了20年专业演员,马玉璋拿下中国戏剧梅花奖等多个奖项,尔后又调入中国戏曲学院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