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剪刀界,素来有这么一句话:北有王麻子,南有张小泉。2006年,凭借着传承三百多年的精湛制造工艺,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丁纪灿,是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的传承人。16岁那年,丁纪灿子承父业,开启了他和剪刀的缘分。

  三十多年后,丁纪灿依然守着技艺——他每天都在杭州市手工艺活态馆里展示传统手工剪刀的制作。

  “我年纪小的时候,经常站在老师傅身边看他们打剪刀,他们也默许我在旁边‘偷师’。”丁纪灿的师傅多得他都说不完。凭借着吃苦耐劳的劲儿,丁纪灿很快崭露头角。老师傅们将他当成潜在的接班人,还把一些独门手艺也教给了他。

  工作台上摆着打磨用的机械,旁边建起了锅炉,丁纪灿每天就在这方小小天地里琢磨怎么设计新的剪刀,来满足与时俱进的需求。

  丁纪灿的零件盒里,有大小不一的螺母和螺帽。他说,这些螺母和螺帽的大小、重量和位置都是有讲究的,轻重和位置稍微偏差,可能会影响剪刀的使用感。

  张小泉剪刀讲究“镶钢锻制”——在铁打的刃口覆上一层钢,既可以让剪刀任意成形,又能确保刃口锋利。其后细心调整一分一毫的角度和距离,一把剪刀才算是真正完成。

  “有时候一整天做的剪刀,一下子就断掉了,很可惜。”丁纪灿说,不是每一把剪刀都会成功,一些剪刀会因为钢和铁的配比失误,导致材料过脆直接断掉。

  手上的老茧和厚皮,是丁纪灿三十余年制剪生涯留下的印记。制剪时要用力抓握、捶打,这是个十足的体力活,有时还会不小心受伤。

  运河边,丁纪灿坚持打造着手工剪刀,有很多人会慕名前来“求收藏”。一人、一锤、一剪刀,丁纪灿就这样在运河边守了大半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