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山东段文化发展的关键,在于挖掘沿河城市的本土文化传统,构筑地域文化与运河文化的共荣平台,让运河文化体现在沿河城市的一地一物中,展现活的运河文化。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这是“十四五”我国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程将近4000华里,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的杰出代表。京杭大运河的前身是隋唐运河,自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开凿至今,流淌将近1500年,滋润了沿河30多个城市,谱写了中华文明的灿烂篇章。

  大运河在清末1900年断航,南北交往以铁路代之。到今天,运河中还在发挥作用的,仅限江苏浙江段,山东济宁以北的运河全部断流。断航后的大运河并未完全被人忘怀,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国家先后颁布了《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确认了京杭大运河在经济、生态与文化方面的重要性,着力促进其发展。相比于元明清时代运河担负实际航运功能,现在的京杭运河已经从原先的经济、政治与交通功能,转向了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新阶段。

  大运河历史上,以山东段地势最为高耸,工程规模最为浩大,是整个运河上的“咽喉”之地。山东运河在历史上流经德州、聊城、泰安、济宁、枣庄等城市。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给山东沿河城市带来了无比辉煌,各个城市的商业、手工业与农业都在运河的带动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对于当下的京杭大运河而言,伴随航运功能逐渐失去,修炼“内功”变得愈加重要。

  大运河山东段的文化建设,需要注意两点:第一,应从“运河中心”转向以挖掘山东运河城市的本土文化传统为主,文化领头、生态护航,引领当地发展;第二,发掘齐鲁文化与运河文化融合形成的文化独特性,呈现运河文化的“山东基因”。

  2019年发布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提出“挖掘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大运河沿岸地域文化特征,推动分类集中、功能衔接、融合发展,布局六大文化高地”。

  六大地域文化中,齐鲁文化与运河文化交融产生的特色最为鲜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中,特别提到了“构筑大运河实体与地域文化伴生共荣的集中展示空间。”山东段运河文化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挖掘沿河城市的本土文化传统,构筑本土地域文化与运河文化的共荣平台,让运河文化体现在沿河城市的一地一物中,展现活的运河文化。

  以济宁和德州而言,两座城市都建立了具有自身显著特点的较为发达的手工业。如临清的砖窑业、裘皮业、哈达业、竹编业,济宁的皮革业、烟草业、酱菜业以及各种各样的日用器具制造业等。正是这些手工业构成了这两座城市的工业支柱,能够生产较多的商品进入市场流通,繁荣社会经济发展,进而吸引了大批外地客商前来批购货物,因而这两座城市的从业人口较多,人民生活相对富裕,购买力也较旺盛,奠定了这两座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繁荣的基础。

  除建立本土工业体系,推动商品经济以外,引导当地人积极参与城市发展,也是本土资源中的重要部分。明清时期山东运河沿岸的城市勃兴时,各城市经商者多是外地人,但在后来的发展中,当地人表现了发展商品经济的强烈参与意识,有力推动了城市经济和城市文化的发展。

  山东段运河文化在当代的发展,应从以下三方面着力。

  大力挖掘山东段运河的地方文化传统,搭建地方文化与运河文化共享发展的平台。在“运河之都”济宁偏西不远的菏泽,在汉唐时期就是“山东”(崤山之东)漕运的码头,文化底蕴深厚。济宁是“运河之都”,明清时期,运河经济甲于天下,现在经济大潮褪去,留下了异常丰富的运河文化“化石”,比如至今闻名的玉堂酱园、各色手工艺、特色民俗与名人文化等。今天统称为微山湖的南四湖,河湖民俗醇厚,同时受运河影响,风格独特,是文化的富矿。德州受运河影响特深,码头文化产生了不少地方之珍,比如德州扒鸡。聊城地区更是如此。聊城地区的美术设计资源特别丰富,明清时期,东昌府木版年画,茌平董庄中堂画,土布印花技术,以及临清纸扎等,借助运河行销天下。运河断绝后,这些优势文化资源随同没落,殊为可惜。聊城地区还有各种特色曲艺,毛笔制作工艺等。这些文化资源尤其应进行大力挖掘。

  搭建大运河文化发展的全国平台,研究并推广运河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意义,凸显山东运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不可缺少部分的身份,与具有世界影响的儒家文化形成借势。目前,京杭大运河文化的发展与推动缺乏平台,大部分还是集中于运河制度、河防等研究领域。济宁是“运河之都”,航运虽已在山东段断绝,但运河经济留给山东的文化财富特别丰富,适合搭建运河文化研究的智库平台,统筹全国人才,为运河文化发展建言献策。山东运河的发展与元明清中华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山东运河文化不仅是近世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中华文明的整体结构、文化特征有重大影响,需要发掘揭示,以此提升山东的文化地位。

  山东段运河的文化建设应与生态环境的治理相结合。《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国土绿化行动,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在大运河文化带的主轴和具备条件的其他有水河段两岸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加强生态空间管控,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水环境污染防治,构建山水秀丽的绿色生态带。”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运河的开凿和维护体现了中国古人利用自然环境的伟大智慧。运河文化的健康发展的标志是运河生态的优化。山东段运河在历史上过山越陵,自然条件复杂多变,引纳泗河、汶河以及鲁中百泉入河,以及在沿河有不少水柜等。这些多变水利条件在今天发展运河生态时,都是天然的资源。应结合当地的文化建设,通过建设生态廊道、微型水空间等,建设优良的生态系统,使山东段运河文化与生态环境达到兼善兼美。(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