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央广网北京11月17日消息 古有宋应星贵五谷而贱金玉,今有袁隆平心怀禾下乘凉梦。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则是重中之重,民生之本。先民们是如何加工粮食的?加工粮食用的是什么工具?

(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宋应星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科学家,他在《天工开物》中则绘有了闭合式的风扇车,通过特制的圆形风腔,筛选粮食,糠粃杂物则沿风道随风一起飘出风口。农民们有了扇车等粮食生产用具,方便了生产劳动,也提高了效率。这本《天工开物》,更是在国际上被称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内部展厅,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史前粮食加工的主流工具,有些甚至使用至今。除了扇车,还有哪些?今天,跟随小编走进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寻找那原始的粮食加工手艺,古人劳动智慧的财富。

砸捣研磨——木臼

臼,贯穿中华上下三千年之久,是舂米的器具,用石头或者木头制成,用以砸、捣,研磨药材食品等的生产工具。

石臼一般是四方的,上宽下窄。使用起来可以安置土里,只把臼口露出地面。随着棒杵一上一下的磕碰,稻谷也便在石臼里脱了壳,蜕了皮,露出了暗红的雪白的米粒儿。

(石臼,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木臼一般是圆柱形状,上下等宽。在使用前都要在内壁涂抹一层花生油,以防止食物与木臼粘连,所以,木臼的内壁总是油光可鉴。小时候,我总是喜欢把木臼当作坐椅,但很快就会被大人赶了出来,说木臼有灵气,人坐上去不吉利。于是,我渐渐对木臼敬而远之。

(木臼,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里收藏的木臼物件通身素面,用于打夯的木杵存在裂缝,除了使用造成的磨损,更有岁月的磨砺。

在我国南方地区流行的“打糍粑”就是木臼的延续,先把糯米蒸熟后放在木臼里,用打夯的方式捶打糯米,一直捣成糊状为止。这种制作原始又花力气,但是做出来的糍粑柔软细腻,味道极佳,深受大家喜爱。

高效筛面——箩床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农村人使用的面粉,都要靠石磨和箩床加工而成,也许你熟悉石磨磨盘,但未经亲身体验操作,就会忽视辅助器具——箩床。

石磨和箩床如何配合?

推磨(毛驴拉磨或者人力抱磨辊推磨)时候,把石磨碾碎的谷物细末用箩床筛下面粉后,剩余的碎末重新倒回磨顶再次碾磨,周而复始循环一定时间,直到面粉完成。

(箩床,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珍藏的箩床就是典型的代表箩床,由支架、箩磨床子、箩筐子三部分构成,箩筐子的帮是用木片围成圆形,底部细铁丝网的缝隙可筛落面粉;箩磨床子是用两根长方形木条,两头穿入两块木板内做成,木板下头锯出两个三角形腿。

磨面时,将木制箩床架在笸箩中,上面放上箩,从石磨上撮下来的半成品的面皮,放在箩内来回拉动,将面筛下来。箩有粗、细之分,筛麦子面粉用细箩,筛玉米面用粗箩。

(箩磨床子,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箩床的设计优势?

一是,箩床来回拉动操作,避免了面粉飞的到处都是;二是防止箩底受重,损坏下坠,箩床子正好撑起来。

箩床承担了筛面的重要角色,而箩床的设计更体现了古人提高效率,注重环保的聪明智慧。

粮食清选——手摇扇车

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就发明了旋转式扬谷扇车,扇车由车架、外壳、风扇、喂料斗以及调节门等构成,是现代农业机械普及以前机械化程度很高的农具。

扇车,又称风扇车、扬谷机、旋转式风扇车。它是一种粮食清选工具,实质上是一架手动鼓风机,主要用于清除谷物颗粒中的糠秕,通过快速扇轮产生气流,达到脱粒成谷、脱壳成米的目的。

(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珍藏的手摇扇车属于封闭式扇车,出粮效率高。扇车由车架、外壳、风扇、喂料斗、出风口及出粮口等构成,主体结构为木制,进风口位于轴侧,出风口在径向,出风口与扇轮之间为分离室。

扇车工作时将粮食放进上边的喂料斗,手摇风扇,喂料斗下边就有风吹过,开启调节门,谷物在重力作用下会缓缓落下,密度小的谷壳及轻杂物被风力吹出机外,而密度大饱满的谷物直接流出在下边出料口。将碾压过的谷类作物的籽粒和杂余分开,使粮食变得纯净。

扇车原理图(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现如今,扇车已经被机械化的脱粒机甚至收割机彻底取代,但是该技术在18世纪初还传到欧洲,并由欧洲的工程师做了一些改进,对欧洲的筛谷方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无论木臼、箩床还是扇车,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璀璨的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极大地推动了农产品加工效率,对于粮食生产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巨大贡献。

创始人简介

(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创始人谷建华先生,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央广网大运河频道负责人。

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位于通州区凉水河畔,于2010年由民营企业家谷建华发起成立,为通州区第一家民营博物馆,也是北京地区唯一的大运河民俗文化综合展示、研究、保护、开发、利用的文化场馆。曾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之职的著名文博专家吕济民先生为博物馆题名。

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占地近十亩,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藏品数万件。现有玉器展厅、瓷器展厅、石器展厅、现代工艺品展厅、古代计量器展厅、陶器铁器展厅、景泰蓝工艺品展厅、青铜器工艺品展厅、书画展厅等26个,各展厅藏品都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博物馆的宗旨是“传承保护珍贵遗产,突出彰显艺术特色,发挥区域优势,展藏科研并举,弘扬悠久历史,光大运河文化,服务通州新城建设,致力首都科学发展”。

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藏品展示

(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名称】仿明精铸紫铜胎鎏金花鸟纹螭龙耳熏炉

【规格】高25.5cm;口径19.8cm;耳距27.5cm;重5.6千克。

【详述】炉型摹古,侈口,颈部收束垂腹,下承三兽足,镂雕云龙纹器盖,盖面隆起,顶饰四凤首为摘钮,彰显炉之雍容华贵之气。两条躬身回首螭龙,怒目四足盘于炉身两侧做耳,气势磅礴。器壁精作花鸟纹饰,繁复华丽,雍容典雅。此器造型古拙典雅,线条曲直有致,金水一流,底蕴浓润,视之丰腴,抚之绵细,为文房雅室陈设赏玩之佳器。

(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名称】仿明精铸紫铜胎鎏金双龙戏珠纹狮首耳炉

【规格】高16.3cm;口径23cm;腹径26.5cm;重10.85千克

【款识】大明宣德三年监督工部官臣吴邦佐造

【详述】炉唇口微侈,敛颈,溜肩,鼓腹圆垂,圈足外撇,造型典雅古朴。口沿饰回纹一周,肩腹两侧分饰双狮首耳,鬃毛翻卷,双目圆睁,气势威严。器腹满工錾刻精作双龙戏珠纹,鳞片细密,身姿矫健,辗转腾挪,穿梭云雾,威武凌厉,鎏金装饰,雍容典雅。下设束腰卷云纹三足承座,与器身浑然一体,彰显炉雍容典雅之气度。整器深沉肃穆,沉稳端庄,狮耳转折自然流畅,炉身线条流畅利落,铜质厚实,叩之金声玉振,气韵清逸,局部鎏金,蜡茶色皮,包浆醇厚,温润古朴,为文玩清供之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