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13日消息 《千里访古运》是一本纪实类的文化著作。作者对大运河沿途的考察调研,对人情风土的描写,再现了大运河的风貌。

作者撰写该书源于她初见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该长卷对老北京历史文化的记载之详细,工程之浩大,深深感动了她。之后,她参与《古运回望图》的创作。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部长卷是在费孝通、胡洁青(老舍先生夫人)、柴泽民等专家指导和支持下,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组织制作完成。

如果说《古运回望图》是用国画描绘古运河全貌,那《千里访古运》则是用笔来描述大运河的沧桑历史。此处对《千里访古运》进行连载,以飨读者。本期继续跟随作者走进淮安。

(《古运回望图》淮安段运河,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过了盂城驿,运河的分叉处,即是高邮另一标志性建筑镇国寺所在的小岛。镇国寺的规模不大,但黄墙黛瓦,显得气宇轩昂。寺的正后方有一古塔,叫镇国寺塔,分为四面,纯砖结构,七层。因塔在运河西侧,所以也称为西塔;另外还有一座名为净土寺的砖塔,因在运河东岸而称为东塔,塔分八面,九层高。高邮湖与运河只一堤之隔。湖面异常开阔,波光浩淼。

明代以前,淮安至扬州段的运河多为湖道,漕船要在湖中行驶,曲折多汊,风急浪险,常常遭风浪淹没。早在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宝应柏丛桂老人就建议,在汜光湖槐楼以南,界首之北,征丁夫5万余人,沿湖开直(也就是挖月河)40里地。撇开湖道不走,在月河里行船该建议被采纳实施后,得到了众多航者的称道。

该月河,在明宪宗成化年间堙没,漕船重又沿着湖道行驶。该月河虽然只使用了70多年,却为后来河湖分隔,形成里运河,作了最早的尝试。

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户部侍郎白昂,从山东到高邮视察运道。工部郎中吴群瑞向白昂提出建议:高邮州运道九十里,入新开湖,湖东直南北为进,舟行其下。自国初以来,障以桩木,固以碎石。其西北则与七里、张良、甓社、平阿诸湖道,萦回数百里。每至西风大作,波涛汹涌,舟与沿岸堤坝过去的桩石相撞,均沉没。前此董河事者,尝议修湖东凿复河,以避风涛,便往来,但没有施行。现在欲举运河便利,也要先照上面建议去做。

(专家学者参观《古运回望图》,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白昂经过实地视察之后,采纳了吴群瑞的建议,从高邮北3里的杭家嘴至张家沟,开凿月河40多里。西面为老堤,中间为土堤,东边为石堤,两头建闸。自此以后,船从此地航行,变得平安无险,因此这段月河也被命名为“康济河”。

河湖分隔时,河道有时从民田中穿行,河堤与湖堤之间常有大片田地,称为圈子田,土地很肥沃。当时的康济河即是从农民的圈子田中凿渠的,年岁久了,河堤坏了,河水重新淹没了良田,重又变成湖。

明神宗万历三年(1575),淮河涨水,洪泽湖至高家堰和宝应县黄浦、八浅湖堤等共15处决口,高邮的清水潭也决堤,整个里下河地区夷为一片平地,尸骨遍野。为此,万历四年,河道总督、漕运侍郎吴桂芳,又命人在圈子田中改挑康济月河,加固原来的老堤,砌以砖石,废掉东堤,改筑中堤为东堤,以便于纤夫牵挽行船过河。由吴桂芳倡导修建的这道石堤,延伸长度近4里地,石埂的平面呈大S开,曲率半径为120多米,每道石埂都由条石堆砌而成,外侧是光面,内侧是毛面。大的条石长、宽、高各是150、40、40厘米,石层高度从1米到4米不等,厚度是80公分上下。石埂的内侧,衬以砖柜,用城砖平砌而成。砖块的长、宽、高各是43、19、11厘米,砖柜高度接近4米,厚度不足1米,条石及砖块之间,都是用糯米和石灰粘合的。砖石的下边,又密密的木桩捆在一起顶托着。单根木桩的长度是1米8,直径有15公分。石埂的底面,标高是2米到2米半;顶部的标高是5到6米,两道石埂之间的宽度是15米,内砌砖柜,中间填土,两旁则是宽阔的弧形石堤。从此以后,船行在月河中,再度变得平安无事。这一段月河,即是里运河的中段。

(《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在挑挖康济月河的同时,还在宝应建了宝应湖堤,自秤钩湾到宋家尖,临湖的堤长1900多丈,累石达10层。第二年,漕运侍郎吴桂芳又命主事和知府等人,带人增筑了山阳运堤,又高又厚,建板闸到黄浦,长达70余里,接通济闸。然后又筑清江浦南堤,以御湖水。自此,宝应经高邮至淮安的里运河初步形成,这一段即是里运河的最北段。

在完成上述工程后不久,明朝廷又命官吏着手宝应和高邮间的月河——宏济河的修筑。宝应、高邮间的湖道为汜光湖湖道,水势异常险恶。汜光湖广120里,每遇大风西边吹来,即掀起滔天巨浪,船只触石粉或被翻沉水底。据史书记载,万历十年(1582)的一次巨风,因覆船而死亡的人竟达一千多!两年之后的又一次飓风,覆没粮船数十艘,漕粮损失共计七八千石!汜光湖道难行船,难于上青天!万历十二年十月,皇帝御笔一挥,下了一道圣旨:在石堤的东面,从宝应南门至新镇(也就是今天江苏宝应县汜水镇附近)开凿月河36里,筑堤9000多丈,子堤5000余丈,建月河南北2闸,建长沙沟、朱马湾、刘家堡3个减水闸。有人为此著书曰:月河凿成之后,狂飙退去,水波不兴,漕舻运舳,官舫商舶,扬帆而济,洒酒而庆,如坐天上,如行镜中……万历皇帝知道后很高兴,特赐名“宏济河”。该河的形成使里运河的关键难题得到了解决。

万历四十一年(1613),为分解宏济河南北石闸的水势,督漕侍郎陈荐又在两石闸的旁边,各开了两条月河:北月河长130丈,南月河长150丈,并在南北月河间建束水闸2座,还建了近湖西堤,在宝应九浅、七浅处,又兴建滚水坝2座,水流由此变得平稳。从此以后,扬州里运河中北段形成。

(《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万历三十八年,又在高邮南面挑邵伯月河,长达18里,阔10余丈;在高邮的北面挑界首月河,长1889丈两月河各建有南北金门石闸两座。界首月河连接高邮和宝应月河,自此,扬州至淮安的多条河堤岸相连接,月河相通,里运河全线形成。

扬州里运河的形成,历尽艰辛,前后达两个世纪,这在京杭运河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因为从此以后,漕船和商船不再绕行湖道港汊,没了风涛之险,水路也更直便,行船人的安全有了保障,漕运的数量也得到了提高。里下河地区的农田,因为有了双重大堤的防护,再也没有溃决的忧患,而且得了灌溉之便,自此民可聊生,治河的苛捐杂税和劳役也比以往减轻不少,农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往来客旅的增多,水患的减少,为宝应、高邮、汜水、界首、邵伯等沿河城镇的繁荣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古运回望图》编者介绍

(谷建华,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

《千里访古运》作者介绍

马王,名字源于父母姓氏,自幼生长于老北京皇城根下的女作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她的小说,刻意求新,细腻深挚,优雅醇美,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擅长纪实类题材。

(《古运回望图》,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古运回望图》简介

该图以大运河鼎盛时期的明代中兴时期为历史背景,以反映大运河上下督运盛况为主线,以精心刻画沿线著名人文景观、民风民俗为描写对象。全卷长210米,宽0.83米,以中国画兼工带写的方法创作,浅绛小青绿,从北京皇城、通州八里桥、燃灯塔及张家湾码头开始,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至余杭结束。全卷以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为依据,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市井、民风、民俗、建筑、商业、贸易、环境、风景名胜等多侧面描绘六百年前祖国大动脉的繁荣景象和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百业兴旺、万国来朝的盛况。以生动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题材,着力刻画当时南北漕运的全过程,构筑典型场景及人间百态,突出当时的船文化、制造业、工商业、服饰特色及南北贸易,描绘运河两岸的壮丽风光。整个画面设25个段落,共涉及风景名胜100余处,南北贯通,起伏跌宕,风情各异,美景连珠。各类船只千余艘,官、宦、士、农、工、商、纤夫、船夫、搬运工,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类人物数万人。长卷情景交融、天人合一、自然成趣、艺术精湛,堪称一件“一条运河贯穿南北,半壁河山尽收画卷”的长篇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