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30日消息 《千里访古运》是一本纪实类的文化著作。作者对大运河沿途的考察调研,对人情风土的描写,再现了大运河的风貌。

作者撰写该书源于她初见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该长卷对老北京历史文化的记载之详细,工程之浩大,深深感动了她。之后,她参与《古运回望图》的创作。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部长卷是在费孝通、胡洁青(老舍先生夫人)、柴泽民等专家指导和支持下,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组织制作完成。

如果说《古运回望图》是用国画描绘古运河全貌,那《千里访古运》则是用笔来描述大运河的沧桑历史。此处对《千里访古运》进行连载,以飨读者。本期继续跟随作者走进淮安。

(《古运回望图》淮安段运河,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历史上的淮安是淮南重镇,被称为“九省咽喉”,但实际的咽喉在河下镇。

河下镇因为盐运和漕运发达,竟然曾经是个“不夜城”,几乎每条街巷都是行类不同的商业街,如估衣街、打制巷、花巷、白布巷等;另有许多会馆,如浙绍会馆、新安会馆、福建会馆等。

旧时,淮安民间活动中最大的就是庙会,而且次数很频繁,说白了,人们乐于办庙会,图吉祥是一种理由,找个理由聚在一起乐一乐可能是更本质的动机。众多庙会中,中小都天会是在古运河边举办的。

(专家学者参观《古运回望图》,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河下的河北都天庙会定于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六出会,俗称小都天会。班会的执事规模稍小于河下都天会,但增添了搬运业的“隆安”、纺织业的“财安”、腌切业的“鲁安”和盐碱业的“民安”等班会,这是小都天庙会的新颖所在,因此也吸引了更多的民众参与和观望。

庙会上的民间的文娱节目很多,而在文娱节目中,又以陈庄和王庄的高跷会最为有名。木跷高约8尺,绑在人腿上,人身穿戏装,或扮为八仙像,或扮为杨家将,或扮为雷万春和南霁云等。他们的特技表演是打飞脚,也就是一只脚着地,一只脚飞起,离地可达一丈多高,难度之大,令人拍手叫绝。庙会那天,都天神像一般上午时起坛出宫,经小市口到达程公桥。程公桥是石桥,台阶有几十层。踩高跷者足踏高跷,上桥下桥,用手扶竿,技艺高超者竟可以什么也不用扶,轻松从桥上稳步而过,令人瞠目结舌。

(《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庙会中也有花鼓会,到会的人足登木跷,高二三尺,由8个人或10个人扮成“梁山伯与祝英台”“老渔翁捉鱼”等民间戏中的角色。领头号的一人,涂个大红脸,扎抹额,脖子上挂着一大串佛珠,扮作武松相,手执两根短棒,相互敲击,声音忽慢忽快,合着锣鼓的伴奏。众人随棒声鼓点的节奏舞蹈,或跌叉,或抢背。

高跷会和花鼓会所经过的地方,生意红火的商铺会燃放鞭炮迎接。等表演者献技以后,就会犒赏他们茶食等。另外,还有黑叫驴、跑旱船、大补缸和蛤蜊精等节目。还有人扮作手捧画眉笼、反穿皮马褂、头戴破笠的假四老爷,侧坐于两人肩抬的竹械上,以尿壶当酒壶,作饮酒的样子,其滑稽样很搞笑,惹得行人拍手大笑。

都天神的轿子经过程公桥后,从石工头转入花巷,然后由湖嘴上运河大堤,进西门,出东门,沿涧河直到下关关帝庙登坛,最后回銮进殿。

(《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古文游台,是高邮的一处古迹,宋代秦少游、苏轼等文人墨客们常常聚会的地方。内有秦少游的塑像。高邮城距今2300多年历史,地势独高,四面皆低,形状像个倒扣在地上的痰盂,所以又名盂城。当地大才子秦观曾写有“吾乡如覆盂,地处扬楚脊”的诗句。秦王羸政在公元前223年于此地筑高台置邮亭,故名高邮,又称秦邮。

盂城驿,也就是现在的邮局,只不过历史上没有邮车,信件只能装在口袋里,由人骑着马从一地跑到另一地去递送。盂城驿,也就是一个邮递中继站,邮差在这里歇脚,或喂马,或者把信件转交后,此地的邮差再出发到下一驿站。遇到军情紧急时,两地邮差在驿站是马上递交书信、然后飞马而去,稍有迟误,可能就军法论处。驿站设有专门的官员,现在的盂城驿即是官员办公的地儿。原规模很宏壮,有前厅、正厅、后厅、库房、廊房、马神庙、马房、前鼓、送礼房、外照壁、驿丞宅、皇华厅、秦邮公馆等建筑,共有驿马130匹,驿船18条,水马夫200多人,下设15个递铺。如今只剩下一座鼓楼,另有几间正堂,雕了一群官员及家眷的彩塑在里面,不知马在何方,徒留石槽梦主人!

《古运回望图》编者介绍

(谷建华,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

《千里访古运》作者介绍

马王,名字源于父母姓氏,自幼生长于老北京皇城根下的女作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她的小说,刻意求新,细腻深挚,优雅醇美,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擅长纪实类题材。

(《古运回望图》,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古运回望图》简介

该图以大运河鼎盛时期的明代中兴时期为历史背景,以反映大运河上下督运盛况为主线,以精心刻画沿线著名人文景观、民风民俗为描写对象。全卷长210米,宽0.83米,以中国画兼工带写的方法创作,浅绛小青绿,从北京皇城、通州八里桥、燃灯塔及张家湾码头开始,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至余杭结束。全卷以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为依据,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市井、民风、民俗、建筑、商业、贸易、环境、风景名胜等多侧面描绘六百年前祖国大动脉的繁荣景象和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百业兴旺、万国来朝的盛况。以生动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题材,着力刻画当时南北漕运的全过程,构筑典型场景及人间百态,突出当时的船文化、制造业、工商业、服饰特色及南北贸易,描绘运河两岸的壮丽风光。整个画面设25个段落,共涉及风景名胜100余处,南北贯通,起伏跌宕,风情各异,美景连珠。各类船只千余艘,官、宦、士、农、工、商、纤夫、船夫、搬运工,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类人物数万人。长卷情景交融、天人合一、自然成趣、艺术精湛,堪称一件“一条运河贯穿南北,半壁河山尽收画卷”的长篇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