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31日消息 《千里访古运》是一本纪实类的文化著作。作者对大运河沿途的考察调研,对人情风土的描写,再现了大运河的风貌。

作者撰写该书源于她初见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该长卷对老北京历史文化的记载之详细,工程之浩大,深深感动了她。之后,她参与《古运回望图》的创作。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部长卷是在费孝通、胡洁青(老舍先生夫人)、柴泽民等专家指导和支持下,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组织制作完成。

如果说《古运回望图》是用国画描绘古运河全貌,那《千里访古运》则是用笔来描述大运河的沧桑历史。

此处对《千里访古运》进行连载,以飨读者。本期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微山湖。

(《古运回望图》微山湖段运河,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微山湖,坐落在从东平湖经微山湖、到洪泽湖这一西北—东南走向的断裂带上。这一断裂带一直处于下陷的情形,但由于地表是深厚的沉积层,断裂结构在地表上不易被看出来。

据历史记载,微山湖原来是古代泗河流经的地方。公元1194年,黄河在河南阳武光禄村决口,大部分洪水流向东,经封丘,到寿张、郓城、梁山泊,然后又南北分流,北溜水流经北清河(济水),然后入渤海;南溜水则归入四河,沿东平、济宁、沛县一直流向徐州,然后经睢宁、宿迁,到淮阴后经淮河入海。公元1494年,也就是明孝宗弘治八年,刘大夏修筑太行堤,阻断了黄河的北支流,迫使黄河东流,却又造成了“黄河夺淮”的局面!黄河夺了淮四河槽后,由于黄河水带来大量泥沙,致使淮四河河床逐年淤高,使四河原南流入淮的通路受到阻塞,于是便辗转于鲁中南和黄河冲积扇之间的沼泽洼地,天长日久,便滞积成一片条装湖群——微山湖。至了明末清初时,微山湖便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古运回望图》微山湖采风照片,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微山湖,南北瘦长型。长达二百四十多华里,东西最窄处却只有几华里。微山湖包括南阳湖、独山湖和微山湖三个湖。京杭大运河便从湖群中间悠悠流过。如果航拍的话,京杭大运河恰似一支修长的手臂,四个湖则似三个小小的襁褓!湖群的总面积达一千多平方公里。

明朝时期,京杭运河沿微山湖的西岸穿湖而行,由西北进,自东南出,经韩庄镇流向邳州,继续南流。空中鸟瞰,京杭运河又像一条纵亘微山湖中的巨龙,白马河、四河、汶河等十余条河,恰似条条龙须。湖面上星罗棋布的小岛——如微山岛、南阳岛、独山岛、黄山、庙山、铜山等,连同周边的渔村,看起来则像龙的片片鳞甲。

(《古运回望图》创作组画家在研讨长卷细节)

微山岛是微山湖中最大的岛屿,也被称为凤凰台。岛上有三大名墓:微子墓,处在岛的最高点,目夷君墓,张良墓则是岛上最大的墓。

南阳岛,面积虽不大,却是微山湖中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的一个岛。历史上,从这里到商埠重镇济宁,只一天的航程,所以沿湖盛产的小米、高粱在这里装船,鲁西南的土特产在这里集散;不仅如此,而且不管是来自南方苏杭、载满丝竹白米、细软名吃的航船,还是从北方通州府南下而来的船队,也都习惯停船夜泊在这里,所以岛中运河上,常常是船儿樯桅林立,篷帆遮云,挨挨挤挤……把这里的运河比作船只的水上旅馆,一点都不为过。

南阳镇在南阳岛上,是微山湖里的一处湖心小镇,但又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小镇。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南阳镇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里曾来过一个皇上——乾隆下江南时曾于此处停留。镇上有一座新河神庙,还有一座清真寺,原本只是镇上烧香或礼拜的地方,可自皇帝到过之后,庙中所敬之神也似乎灵性了许多,招得无数来往客商和附近岛上的人来此虔诚跪拜。人们更是把乾隆皇上留下的只言片语,刻于碑上,立于镇上显要之处。

(《古运回望图》微山湖采风照片,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微山湖上的渔民,祖辈以船为家,依赖于舟楫之便。他们有一种船叫连家船,是渔民们生产和居住的两用船,大的长约二三丈,宛如楼台;小的则不足七尺,恰似一叶新柳。一端是棚屋,一端放着一些渔具,另有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以及鹅鸭狗猫等小牲畜。春夏秋冬,渔民们追赶着渔汛,在辽阔的湖面上拖着一脉脉渔烟,驰南荡北。男人们成群结队地驾舟捕鱼,妇女们则在舱中飞梭织网,船驶哪里,家安哪里,船就是家,家就是船。黑夜降临时,各连家船便按传统的组合方式——“帮”,聚在一起停泊,蓬帆错落,鳞次栉比,炊烟袅袅,人声嘈嘈,连成独特的水上村落。

渔民的生活是有别于一般旱地上人的,渔民的婚礼也是特殊的,可是说是渔村民俗的集中体现。他们为了抒发喜庆之情,常常是几十条连家船,首尾相接,组成水上大舞台,渔民们端起传统的乐器——唢呐,笙、鼓等,一边演奏,一边跳舞,时而一唱一合,时而一唱众合,曲调粗犷、豪放、激越昂扬。身穿大红的新娘子则在船板上被闹喜的人推来搡去。

盛夏,应该说是微山湖中风光最美的季节。放眼望去,万亩荷花荡漾,泼红流绿,叠翠铺锦。拇指粗的莲梗长达一米多,高高地擎着,硕大的荷花在梗端昂首怒放,亭亭玉立的莲蓬随风摇来摇去,蝴蝶花间舞,蜻蜓荷尖立,蜜蜂嗡嗡,正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古运回望图》微山湖采风照片,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秋末,浩瀚的芦苇荡,绿得有深有浅,黄得有浓有淡,杂色相陈,斑斑驳驳,更是一种泼墨重彩的美不胜收!大大的船停泊在芦苇荡边,船上飘荡的幌子上写着“水上酒家”。船的甲板上,短短的四方桌旁,食客坐在马扎上,觥斛交错。客人的船挨着大船,象一个个树桩上拴了些许牲畜。船旁的芦苇丛中有一叶小舟,舟上有鱼网、筐等东西,一只黑色的狗望着大船上的餐桌,垂涎欲滴。靠近小舟的地方,另有一小船,其上有柴堆,围着草编,数只鸡栖息其上,一群鸭子游在柴堆旁。在此处,运河从微山湖中流过,湖即是河,河即是湖,泊着、行着无数的货船,不时有小舟靠近货船,渔夫手举着鱼等东西递给货船上的客商。另一水湾处,有一两艘割苇子的船。一个撑船,一个操着河镰割苇。河镰是比砍刀大的月牙形镰刀。刀刃钉在一个浓溜的竹筒上,非常笨重。撑船人要把船撑得稳稳的,不能让船左右摇摆,更不能让船行进。操镰人把镰刀甩出云丈许。把竹筒斜放在肩上。两手用力按住,顺势一扫,苇子便向一个方向倒去。操作镰人将浮起的苇子拉于胸前,就势一揽,拽到船头上,再顺势一墩,顺利揽腰捆上,放进船上舱里。船装满后,运到湖岸上码放整齐,顶部呈屋脊状,利于水流,以防沤坏。

冬天时,湖岸上的苇垛旁边,常常坐着立着数名男女老幼,有的在劈苇蔑,有的在编苇席……孩子在嘻戏。远处的微山岛上,十米多高、宽八有余的微子墓耸在夕阳时在,时有鸥鸟从墓碑上掠过。

湖中的京杭运河,北起济宁,一头扎进微山湖,潜游到韩庄镇。在这里,河就是湖,湖即是河,烟波浩渺,浑然一体。

《古运回望图》编者介绍

(谷建华,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

《千里访古运》作者介绍

马王,名字源于父母姓氏,自幼生长于老北京皇城根下的女作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她的小说,刻意求新,细腻深挚,优雅醇美,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擅长纪实类题材。

(《古运回望图》,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古运回望图》简介

该图以大运河鼎盛时期的明代中兴时期为历史背景,以反映大运河上下督运盛况为主线,以精心刻画沿线著名人文景观、民风民俗为描写对象。全卷长210米,宽0.83米,以中国画兼工带写的方法创作,浅绛小青绿,从北京皇城、通州八里桥、燃灯塔及张家湾码头开始,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至余杭结束。全卷以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为依据,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市井、民风、民俗、建筑、商业、贸易、环境、风景名胜等多侧面描绘六百年前祖国大动脉的繁荣景象和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百业兴旺、万国来朝的盛况。以生动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题材,着力刻画当时南北漕运的全过程,构筑典型场景及人间百态,突出当时的船文化、制造业、工商业、服饰特色及南北贸易,描绘运河两岸的壮丽风光。整个画面设25个段落,共涉及风景名胜100余处,南北贯通,起伏跌宕,风情各异,美景连珠。各类船只千余艘,官、宦、士、农、工、商、纤夫、船夫、搬运工,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类人物数万人。长卷情景交融、天人合一、自然成趣、艺术精湛,堪称一件“一条运河贯穿南北,半壁河山尽收画卷”的长篇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