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24日消息 《千里访古运》是一本纪实类的文化著作。作者对大运河沿途的考察调研,对人情风土的描写,再现了大运河的风貌。

作者撰写该书源于她初见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该长卷对老北京历史文化的记载之详细,工程之浩大,深深感动了她。之后,她参与《古运回望图》的创作。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部长卷是在费孝通、胡洁青(老舍先生夫人)、柴泽民等专家指导和支持下,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组织制作完成。

如果说《古运回望图》是用国画描绘古运河全貌,那《千里访古运》则是用笔来描述大运河的沧桑历史。

此处对《千里访古运》进行连载,以飨读者。本期继续跟随作者走进济宁。

(《古运回望图》济宁段运河,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无论是画运河,还是写运河,济宁都是运河边上的主角,应该给予其足够的戏份。有句俗语叫“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要想细致了解历史上朝廷对运河的综合管理,不必看其他城市,看济宁足够。我们接下来以明朝为例,回顾一下各级官司的设置及司运、治运情况:

1、总部

明永乐九年(1411年),工部尚书宋礼受命总理河道,建立总督河道都御史衙门,府衙在济宁城内。宋礼和刑部侍郎金纯、都督周长,一同奉命重开会通河(明代曾将济州河与会通河统称为会通河)。他们发起民丁16万多人,历时100多天才完工。但是,由于蜀山至袁口属于运河的最高区段,元代则把地势较低的济宁作为分水地,致使运河北流不畅,水源不足,通航困难。这一大难题的最终解决,应该感恩一位普通山东老人白英。

(《古运回望图》采风照片,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白英,山东汶水人,虽为普通农民,却在日常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他给宋礼等人提供了一套名为南旺“水疹”分水的方案,即:在东平县坎河口处的戴村附近的汶水上,构筑一道大坝拦水,横亘五里多,用以堵截汶水向北泄入大清河,从而遏止了汶水的入海之路;与此同时,在该大坝的上游南岸,开挖一条长达80里的新河——小汶河,用以引汶水和附近许多泉水沿高地直达南旺,与运河交汇,补充运河水量。另外,在汶水和运河交汇的丁字口,筑砌一道300米长的大石坝,坝中间迎着汶水急流处,凿设一活动的鱼嘴型“水拨刺”;向南则从沽头向北至旷清间,建设轩闸38座,以随时蓄水。汶水急流奔腾到坝下鱼嘴处,被水拨刺一劈为二,分流南北——十分之四的水向南流向徐沛,十分之六的水向北流到临清。这也即是民谚所说的“六分朝天子,四分下江南”。宋礼和白英共同设计建造的“戴村坝引济运与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独具匠心,恢弘壮观,既实现了汶水南北分流的目的,又解决了运河的水源不足问题,创造了中外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该工程的科学价值和技术水平,都堪与都江堰相比美。难怪乾隆六次南巡时,每次经过南旺分水口,都要下龙艇登临龙王庙,且每次都要亲笔题诗盛赞永济神白大王(白英)和宋尚书康惠公(宋礼)的功绩!时人便将乾隆帝的诗文刻成6块御碑,树立于分水龙王庙的庭院两侧。从此以后,京杭大运河的漕运全线畅通,海运则因其风险大而就此被废牍。

(《古运回望图》采风照片,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永乐十五年,平江伯孙,担任漕运总兵官,负责经理河道,创制立法,疏浚河道,修筑水坝,创建了济宁月河,他前后主持漕运30多年,功绩不凡,死后,被朝廷敕命在南旺龙王庙立祠以致祭念。

宣德四年(1429年),区部尚书黄福,接手总理河漕,建金口坝。正统二年(1437年)时,朝廷又令工部侍郎郑辰治理济宁以南的河道,副都御使贾琼治理济宁以北的河道。贾琼任职三年,著有《漕河图志》8卷,所记录的治河情况详实可靠,为后代人研究初期运河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依据。

景泰元年(1450年),改令漕运都御史兼管通州至仪真的河道,并令提督河道列属于都御史。成化七年(1471年),又设立总理河道,由刑部左侍郎王恕任职。成化十年,仍旧设立河道都御史,掌管漕河事宜,其他官员不得越权。

嘉靖二年(1523年),又派遣都御史来督理河道,山东、河南、南北直隶的巡抚都要受其节制。嘉靖十三年,运河在鱼台溃塌场口,济宁到徐沛数百里运道都被淤塞,工部侍郎齐天和奉命担任总河,治理河道。齐天和亲自披挂上阵,勘视河情,决定引黄滩漕、靠月河泄洪涝、建减水闸蓄洪水、筑减水坝防冲决、置顺水坝来漫流、种柳树来护坦岸等六法对运河加以综合治理。治水成功之后,齐天和升任左都御史,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授正一品。在他任职期间,著有《问水集》6卷,论述了自己的治河经验。于后人治运司运,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古运回望图》创作期间专家学者莅临指导,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据载,明代自永乐九年宋礼首任、至崇祯十七年黄希宪末任,前后共有99位官员担任河道总督,共有87人钦命署理,其中任职的一品大员有20多人。由此足见明清两代对运河漕运的看重。

2、查巡。职能是:巡视、会勘、建议、董浚、巡按、相度、协治等。

3、监司。其下又设运河兵备道,即运河道,正四品,高于知府。明朝初期,济宁设有两个道,即济宁道和沂州道。

明代在济宁的两个兵备道,其下又设布政司、按察司,又称二司衙门,各设官员1名,受命行事,代管河道,所属府州县官,都受其节制。济宁共有二司衙门4个。

4、分司。也就是河道同知衙门,又称运河厅,运河同知是山东运河道的分署机构之一,当时山东设有宁阳、南旺、夏镇、沽头、济宁、北河、临清等7个分司。宣德元年(1426年),设立济宁管闸主事。成化七年(1471年),在通州至德州、济宁至瓜、仪二州各地的运河段,又设立郎中分理。成化二十二年,移各分司到济宁。

5、丞卒。其下又设专管河泉同知、通判、闸坝官及管河指挥。

为了节制水流,保证运河通航,闸坝、斗门、月河等处各设官员专职管理。山东运河共有53道闸,济宁段21道闸,每闸设官员1人;另外,为了保证水源,沿河需要勘探泉水,山东用以济运的共有478眼泉,每泉设泉官1人。另外,斗门、桥、涵、坝等,也都设有专职业官员管理。

清代的司运机构,顺治一朝多是沿袭明朝的官制;康熙时期,又出台了一些新制。据《山东运河备览》所列官司,大致和明朝相差不大。

《古运回望图》编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

(谷建华,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千里访古运》作者介绍:

马王,名字源于父母姓氏,自幼生长于老北京皇城根下的女作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她的小说,刻意求新,细腻深挚,优雅醇美,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擅长纪实类题材。

(《古运回望图》,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古运回望图》简介:

该图以大运河鼎盛时期的明代中兴时期为历史背景,以反映大运河上下督运盛况为主线,以精心刻画沿线著名人文景观、民风民俗为描写对象。全卷长210米,宽0.83米,以中国画兼工带写的方法创作,浅绛小青绿,从北京皇城、通州八里桥、燃灯塔及张家湾码头开始,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至余杭结束。全卷以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为依据,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市井、民风、民俗、建筑、商业、贸易、环境、风景名胜等多侧面描绘六百年前祖国大动脉的繁荣景象和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百业兴旺、万国来朝的盛况。以生动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题材,着力刻画当时南北漕运的全过程,构筑典型场景及人间百态,突出当时的船文化、制造业、工商业、服饰特色及南北贸易,描绘运河两岸的壮丽风光。整个画面设25个段落,共涉及风景名胜100余处,南北贯通,起伏跌宕,风情各异,美景连珠。各类船只千余艘,官、宦、士、农、工、商、纤夫、船夫、搬运工,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类人物数万人。长卷情景交融、天人合一、自然成趣、艺术精湛,堪称一件“一条运河贯穿南北,半壁河山尽收画卷”的长篇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