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运河,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推进了人类进步、繁荣与交流。

  2011年初随着“运河申遗”工作的推进,有关京杭大运河的保护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翰林大运河集团所属的北京市通州区骑游协会倡议发起“沿《古运回望图》骑游京杭大运河”活动,让人们加深了对京杭大运河文化及沿岸风土民情的了解,畅想着大运河的未来!此举得到了骑游爱好者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来自9个城市的33名骑游者组成运河骑游队历经28个昼夜,胜利抵达杭州。继后,在各级领导、学者、专家、大师的大力支持下翰林大运河集团成功制作了《重游运河图》,为进一步弘扬“运河文化”,助推“运河申遗”,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

  2011年的运河之旅已经永远地凝固为历史,骑游路线示意图上的六十六枚沿途印章、三十五座城市记录着京杭骑游之旅每一个难忘的时刻!今天让我们随着运河骑游队一起走进中国北方的威尼斯—聊城。  

《重游运河图》部分节选

(《古运回望图》聊城段)

(骑游队从通州运河文化广场出发)

  聊城,一座具有6000年历史的魅力古城,被誉为“中国北方的威尼斯”,她的魅力用一个字概括就是“水”。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3条,其中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3条。黄河在东部奔腾咆哮百余里;京杭大运河从中部蜿蜒曲折过市区;卫河从西部携水弄潮冀鲁豫;还有马颊河、徒骇河等纵横交错,东昌湖、金牛湖、鱼丘湖相互辉映。仅聊城市区,湖、河水域面积就多达13平方公里,占城区的1/3。众多的河流,美丽的湖泊,使聊城形成了“湖水相连,城湖相依,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独特水城风貌。这一优势是中国江北许多城市无法比拟的。

 

(中国北方的威尼斯—聊城)

  水孕育了生命,也造就了文明。明清时期,聊城因水而兴盛四百余年,被誉为“运河古都”。聊城运河漕运发达,经济昌盛,文化繁荣。明朝资政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于慎行于万历七年所写的《东昌府城重修碑》,有“万货辐辏,江北一都会”、“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等名句,至今被竞相传引,被誉为“江北一都会”,成为沿河九大商埠之一。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聊城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黄河文化和运河文化在此交汇,人文资源独具特色,保留下来的文物古迹有400多处。

  聊城市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突出“水城”特色,规划将城区内的东昌湖、古运河、徒骇河等水系连通,确定统一的水位标高,进行两岸绿化,形成 “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河湖一体”的独特城市布局,营造“船在水上行,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意境。

 

(聊城运河公园)

  运河开发是“江北水城”的重点工程之一。继2002年“五一”完成了一期工程后,如今,二期工程已竣工。扩挖河道4公里,河面宽30米至60米,青石砌岸,白玉护栏。泛舟其上,好像进入巨幅画廊。南行十余公里,由河入湖, 21孔玉带桥和北关桥、南关桥,如长虹卧波,贯通河道湖泊。湖滨公园小桥流水,绿草如茵,雕塑和建筑小品点缀其间,腾龙广场、生肖广场、喷泉广场、湖滨浴场、江北水寨、水幕电影放映楼……如同一颗颗珍珠,散落在湖泊周围。

 

(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

  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东临古韵悠长的大运河,西依美丽的东昌湖,由著名的社会学家、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先生亲题馆名。,博物馆建筑总面积1.6万平方米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分陈列区、收藏区、研究和学术交流区三个功能区域。除序厅之外,分为十个展厅,其中三个展厅为“运河文化陈列”。博物馆整体陈列以“运河推动历史,运河改变生活”为主题,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收藏、保护和研究运河文化,反映和展示运河的古老历史、自然风貌和民俗风情。

 

《重游运河图》部分节选

 

(聊城铁塔)

  民谣道:“东昌府,有三宝,铁塔,古楼和玉皋。”铁塔,位于聊城东关运河西岸、原护国隆兴寺东南角,从塔的形制与浮雕风格上分析比较,初建年代在北宋早期。铁塔为八角形楼阁式佛塔,塔高15.8米,由塔身、塔座两部分组成。塔座为石砌正方形上下叠涩不对称式须弥座,高2.90米,底边长3.17米。塔身用生铁仿木构分层铸造,逐层迭装而成。铁壳中空,厚6-10厘米不等。楼身共12层,倚柱、斗拱与一层相同。各层都有腰檐平座,平座均为四铺作单抄计心造,周绕栏杆。腰檐仿木檐铸造有檩枋、檐椽、飞椽、瓦垄及斜脊等。塔身逐层收分,塔顶置仰莲葫芦宝瓶式塔刹。聊城铁塔,是我国为数不多的铁石建筑,不论在建筑风格,还是在石雕艺术上,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景阳冈景区)

  景阳冈旅游区位于聊城阳谷县城东16公里处张秋镇境内,传说为《水浒传》中描述的武松打虎处。内有大型龙山文化城遗址。景阳冈主要景点有武松庙、“三碗不过冈”酒店、虎啸亭、“武松打虎处”碑楼、龙山文化城遗址等景点。游人可以逗留在“乡村”酒店,品味水浒酒食文化;徘徊在虎池周围,一睹斑斓猛虎的雄姿。

 

(聊城光岳楼)

  光岳楼,始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是一座由宋元向明清过渡的代表建筑,系中国现存明代楼阁中最大的一座。在《中国名楼》站台票纪念册中,光岳楼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等共同组成中国十大名楼。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1988年光岳楼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之誉。

 

(东昌湖)

  东昌湖景区以建于北宋时期的水上古城为中心,以环绕于古城区四周的东昌湖为依托,集中体现了聊城“水、古、文”的特色,营造出聊城“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交相辉映”的独特城市风貌。东昌湖中心的古城占地一平方公里,呈正方形,以明代光岳楼为中心,周围大街小巷经纬分明,垂直交叉,形成棋盘方格网状骨架;古老的大运河自南向北绕湖而过;湖滨公园沿东昌湖西岸贯穿南北;光岳楼、铁塔、山陕会馆、傅斯年陈列馆、孔繁森纪念馆等闻名海内外的文物单位,似颗颗明珠闪烁于城中湖畔;《水浒》、《聊斋》、《金瓶梅》、《老残游记》等历史文学名著,也都与东昌湖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共同体现出东昌湖丰富的文化底蕴,展现了湖城发展旅游事业的广阔前景。

 

(现时代聊城)

  聊城按照“争创一流、走在前列,奋力实现在鲁西大地率先崛起”目标定位,深入实施“新时代兴聊十大工程”,大力推进十二项攻坚行动和九大改革攻坚,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显著,高质量发展态势明显,民生福祉全面增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进展。

 

《重游运河图》部分节选

 

(骑游队抵达杭州运河广场)

  编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

  为续接千年历史文脉,传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华先后组织创作了《迎香港回归百米长卷》、《迎澳门回归书画百米长卷》、《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申办报告百米书法长卷》、《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纪念老舍先生百年诞辰》《京门九衢图》、《古运回望图》及《重游运河图》等八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对京杭大运河文化作出突出贡献,新华通讯社授予其“运河之子”的荣誉称号。《古运回望图》长卷是明代中兴时期历史横切面的真实写照,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为基础,生动的再现了明代京杭大运河两岸绵延约1800公里的航运、河道管理、农业、手工业、工商业、民俗等繁华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