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梁晓声:平民视角抒写人世沧桑

2018-10-30 10:49:00来源:央广网

  2018年10月12日,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负责录制的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三卷本小说《人世间》有声版在北京举行了开播仪式。

  三卷本小说《人世间》是年近古稀的梁晓声最新完成的作品,小说以北方某省会城市为背景,刻画了从某小区走出的十几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人生。小说的时间跨度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至改革开放后的今天,梁晓声通过这部充满年代感的作品,全景展示了四十年间中国社会波澜壮阔的巨变。

  梁晓声:我个人是非常喜欢有年代感的文学作品的,对于这类文学作品的喜欢超越其他。这应该是少年时期就形成的一种阅读感受。我想一部作品能够一定程度的提供给读者对于自己不熟悉时代的认知性,这就是很棒的作品。所以从青少年时期,我就有这么一种阅读心理。

  不仅是阅读,梁晓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也把“年代感”贯穿其中,他说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表达。

  梁晓声: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饥饿的年代,经历了文革,经历了上山下乡,经历了返城。你想不带出时代的痕迹都不可能。所以,我写知青最初的时候可能是因为我也是知青,是对于自己和这个群体认同感的一种表达。

  20世纪70年代末,梁晓声以《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走上了新时期文坛。当时的中国文坛还沉浸在对文革的反思中,以写人生的苦难历程为特征。梁晓声的作品中洋溢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色彩使其有别于其他作家。80年初他又写出了《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等一系列知青生活作品,透过他对知青一代人生道路和情感历程的真实描述,我们不仅看到了那一代人心中难以抚平的创伤,更看到了那一代人为青春为理想献身、与命运抗争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黑龙江省萝北县,这是一座距离北京1600多公里的边陲县城,位于“北大荒”的腹地。1968年,梁晓声和很多来自北京的知青一起来到了这片土地。在北大荒待了整整七年的他,从农工、小学教师、团报道员一直干到连队木工。梁晓声以其特有的生活经历,用浓重的笔墨描绘了一代人的生活。

  被称为北大荒知青三部曲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和《雪城》出版后,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很快改编成影视剧,感动了无数观众。

  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发表的时候,当时南京有一个刊物叫《大青春》决定把它作为头条。当时我在南京,我在南京改稿之后要回北京了。我记得刊物刚刚任命的主编在宾馆陪我喝茶,一直聊到很晚,他说,大不了我这主编不当了,也要把作品发出来。所以那个时期,有些好电影能够得以拍摄,好作品能够得以刊发,跟这样的一些编者,这样的编辑家们是有关的。在评奖的时候,其实也是很困难,它评奖很难,要有争论、激烈的争论,然后拍电影的时候也会下马。长春电影制片厂在拍电影的时候,此前电视剧都已经出来了,也没有不良的反映。但是在拍电影的时候,你们可能都会想不到,还是下马了。就拍一半要下马,不能再拍摄。当然今天会很困惑,今天我们把这些作品列为正能量的作品。所以,就是认识上有错位,实际上我们当时那样写,也已经付出了勇气。写付出了勇气,觉得已经到边缘了。出版者、发表者、决定拍影视的人也都要付出勇气。我写了几封信,力呈我的观点,就是要让人民大众来批判。另外我强调的一个理由,就是会造成人民这个钱财的浪费。有两部电影当时投入了将近两百多万,说不拍就不拍,那是决然的浪费,还不如让它拍完了作为批判的靶子还有个作用。是在这情况下,信摆在有关领导那的。然后,才得以通行,《雪城》也是这样。

  《雪城》讲述的是二十多万知青返城后的故事,刻画了姚玉慧,徐淑芳,刘大文等一批青年回城后的艰难寻觅:小说真实、动人地展现了当年北大荒知青的痛苦与欢乐、求索与理想,充满激情地礼赞了他们在逆境中所表现的美好心灵与情操。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播出后引起了巨大轰动,大街小巷到处飘荡着刘欢演唱的电视剧的主题曲。梁晓声也由此成为知青文学的代言人。

  梁晓声的知青文学创作延续了近三十年的时间,期间也创作过一些都市小说。2013年梁晓声推出了知青文学的封笔之作《返城年代》。作为一位有责任感的作家,他不甘于只把自己的笔停留在写小说上,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他就开始转向非虚构写作,从社会小切口观察、思考转型社会的生态。他说:“作家应该手握两支笔,一方面写文学作品,一方面对社会发言”。

  梁晓声:这个叫跨界,一个成熟的作家,他应该像从前古代的那种侠士一样。一个真正成为武林高中的人,他一定是十八般武艺都要会一些的。一个作家也是,不但要写小说,写散文,他也应该写报告文学,写通讯也可以,甚至文艺评论,应该是比较全面的一个状态。我有这个定位,是因为我青少年时期,读书比较杂。那就不仅仅只是读小说,我在读欧洲作品的时候突然发现那些作家本来就写评论,他们的社会时评写得非常好,在中国,鲁迅也是好的,鲁迅杂文也很好。甚至不但是鲁迅,你可能都不太知道,徐志摩也写时评,而且时评写得也很好。那么我,实际上写了众多的杂文,我给作家的定义,他不仅是讲故事,让我们茶余饭后消遣时光的人,也应该是时代的记录员。好的作品,也有时代俯视的作用,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最初出版于1997年,以后又多次再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引发了众多学者和读者的持续关注和讨论。这部作品与写《年轮》《雪城》的“梁晓声”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多了一重社会学者的观望和责任,也增添了几许锋利的批评。文学评论家张颐武回忆了当年这部作品所引发的讨论。

  张颐武: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梁晓声一直笔耕不辍。至今,作品已经超过了千万字。2018年,他的三卷本,近120万字的长篇小说《人世间》出版,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依然焕发着饱满的创作热情。

  《人世间》以北方省会城市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从"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周志刚,德才貌兼备的周秉义、周蓉兄妹,写到人称"一根筋"的周秉昆,他们的个性和学养有别,却都不遗余力地践行中国传统道德,表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梁晓声在创作中,深刻体察普通人的生活,精妙地表现出他们的喜怒哀乐。小说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写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

  正像梁晓声所说的,记录时代发展,讲述普通人在社会变革中的喜怒哀乐,是一个作家的文学使命,几十年来,一批又一批优秀作家们用手中的笔,展现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命运沉浮,也展现了他们的痛苦和迷思,希望和梦想。

编辑: 董雯

梁晓声:平民视角抒写人世沧桑

几十年来,一批又一批优秀作家们用手中的笔,展现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命运沉浮,也展现了他们的痛苦和迷思,希望和梦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