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单霁翔:让文物开始说话

2018-10-24 11:18:00来源:央广网

  2018年9月3日,故宫养心殿。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登上养心殿屋顶,取出屋顶正脊内的“嘉庆六年”宝匣,这标志着养心殿修缮工程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养心殿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自清雍正年间起便是清代的“政治决策中心”,先后有八位皇帝居住于此。养心殿修缮工程历时两年,将于2020年6月竣工。届时,持续20年的“故宫古建筑整体保护修缮工程”也将全部完工,壮美的紫禁城将迎来它的600岁生日。

  单霁翔已经从事文物保护工作20多年了,然而,面对有着将近600年历史的故宫,他对修缮工作却是慎之又慎。

  单霁翔:养心殿,你要前期不做详细的勘察设计分析检测,没有分析检测报告,没有详细的养心殿各个部位的治疗方案,盲目地修,那么就会把它很多历史信息去掉。

  记者:故宫所有文物,包括可移动的和不可移动的都可能会按照这种方式来做?

  单霁翔:对,因为故宫的1200栋古建筑,我们维持18年的古建修缮工程要结束了,还剩两年,就是今后故宫的所有的,除了日常的维修,比如墙面、地面的维修,所有的开工的建设工程,都是研究性保护项目,都必须像现代的医院一样,都必须要走这套程序。

  依照单霁翔的工作思路,2016年12月,故宫文物医院正式挂牌,配备200名“医生”和先进的“诊疗设备”。如同病人进医院求诊,前来故宫文物医院“看病”的文物也要“挂号”“分诊”,治疗完毕后再“出院”与观众见面。这一诊病、修复的过程,通过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全景呈现,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关注。

  单霁翔:《我在故宫修文物》获得最多的点赞是在校学生,比如故宫的张伯驹的展览,之前赵孟頫的展览,四僧展,现在展的齐白石,展厅里最多都是年轻人,我经常问他们,他们说我去年来了十几趟故宫,看了多少多少展览。这是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能用传统文化影响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使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并且,对于他们的人生是有非常大的帮助。《我在故宫修文物》就不是干巴巴的,把故宫修文物的这个作为纪录片,而是充满文化情怀的。

  今年64岁的单霁翔,从小在北京的四合院里长大,那时候,他从没想到自己会到“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故宫工作。1978年,24岁的单霁翔从工厂考上大学,从此与城市规划和文物保护结下了不解之缘。

  单霁翔:这改革开放前,我是很早就没有上学了,因为当时虽然是学生,但是小学五年级时候文化大革命,跟着父母上农村,在农村务农,种田,也加上学习两年,然后进工厂,在工厂做工人八年,也做过炊事员,机修的钳工。改革开放我是非常受益的,从1978年开始,我离开了工厂,上了大学,我是78级的,第二年又被国家选派到国外留学。

  1984年3月,单霁翔留学四年后按期回国,开始在北京市城市规划部门工作,十年后的1994年,他调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开始深耕文物保护领域。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大潮席卷华夏大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更多地放在了经济建设上,文物保护工作在很多时候似乎被遗忘了。2002年8月,单霁翔任职国家文物局局长,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如何更好的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让更多的观众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关注文物工作,是单霁翔一直思考的问题。

  2006年,南海一号沉船的整体打捞直播,就是一次大胆尝试。扩大开放程度,让更多深藏不露的文物藏品以富有创意的形式与公众见面。

  单霁翔:南海一号是87年发现的,当时就一个大胆的设想,当时我刚到国家文物局,那么就组织了好几次研究,研究能不能整体打捞,当时估计这艘船上有5万件以上的瓷器。船体是比较完整的,如果把它整体地打捞,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全世界没有干过这样的事。

  这里面,就是人类历史第一次能够把整体的船连文物,一起进入博物馆,当时一方面最主要的是有效保护船体,如果你打捞瓷器,一件件瓷器打捞完了,无非就是获得了很多瓷器,但是船如果整体打捞,那么船上,当时人们的生活,如何装船的这些技术,古代人的智慧,和船里面的那些日常的生活状态都能重建。

  考古直播,当时在许多人看来是过于大胆,并且缺乏操作性的一件事,而在单霁翔看来,考古直播具有合理性和实现的可能性。从南海沉船的考古直播开始,单霁翔提出了“公众考古”的概念,这对文物保护工作方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单霁翔:公众考古。就是公众能够直接接触到这些考古的现场,能够看到考古工作者的奉献。这个报道当时很多,其实还有一件事也在当时同时发生的,也是有很大影响,就是涪陵的白鹤梁。长江三峡水库要修,涪陵有一条梁,过去的几百年间,丰水的时候就沉没到江底,枯水的时候露出江面,文人墨客在上面,包括黄庭坚题刻了很多。三峡水库一建,它最深的要沉没到42米的水下。怎么保护它也是一个大难题,也是水下的。当时就研究能不能整体地保护,并且还能研究还能参观,也是一个风险很大的。如果把它一块块切割了,就是通常做法,它就离开了它的环境。因为白鹤梁有个重要的历史的价值,就是它是水文的观测,几百年来长江的水位是枯、丰,每年根据上面的石刻是有记载的,那么如果你把它切割下来,就没有这意义了。但是如果要是就沉入江底,今后时代很长很长时间就看不到了。所以当时想着能不能建一个水下博物馆。天方夜谭啊,当时认为,你说世界上10米深的水下博物馆都没有,你要40米深的水下博物馆能建,那得多大的压力啊,水的压力浮力,这些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一个工程。

  后来葛修润院士提供了一个方案,就是叫无压容器,就是白鹤梁在博物馆里还在长江的水里面,水还可以流动。然后人们通过悬窗往里面看,上下四十多米的两个扶梯,一上一下到水下,通过廊道、悬窗,近距离的看白鹤梁,这些石刻,人们水下还可以进行监测,还可以研究,这件也是全世界没有做过的,所以中国进入水下遗产的强国。那么当然现在还在走,这两件事是破天荒的。2002年我到文物局,这两件事发生都在2006年到2009年这段时间,当然白鹤梁的工程开工是2003年左右,当时我来一年半以后。

  记者:您开创了考古直播,还包括对公众那种开放,如果直播出现一点小问题,这个一点担心都没有吗?

  单霁翔:包括这白鹤梁、南海一号都是面对公众的,就公众能看到白鹤梁,公众能看到沉船的水下考古。这是文化遗产,其实我认为长期以来是比较欠缺的。就是人们如果要能够获得文化遗产保护知识,那么他从中就会感悟到文化遗产保护对他现实生活的重要性。

记者董彬采访单霁翔

  2012年1月,在做了将近十年的国家文物局局长之后,单霁翔转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在这片有着将近600年历史的、世界上最大的宫殿群里,单霁翔又开始了他的探索与创新,于是,故宫以一种新的风貌出现在观众面前。

  几年来,单霁翔把故宫更多的区域向公众开放,2012年故宫开放面积比例为48%,2014年增加到52%,2015年为65%,2016年扩大至76%,未来会超过85%。我们眼看着故宫的那张地图上未开放区域越来越小,一扇扇紧闭的大门次第打开,一个个幽静的院落跃入眼帘。

  单霁翔:我觉得我们应该通过人们关心的一些热点,来把我们的一些理念和想法告诉公众。比如最近这个延禧宫来的观众特别多,我们故宫的专家正好在人们关心延禧宫的时候,把延禧宫的真实历史,跟电视剧里不一样的历史告诉观众。要没有这个机遇,再讲历史,可能人们并不太感兴趣,现在,原来延禧宫跟电视剧里不一样,原来是这样的,电视剧是电视剧,我们的真实的情况是真实情况,人们就会得到了双重的一种体验。

  也正是这五六年间,人们谈起故宫,不再只有威严肃穆的三大殿,还有“萌萌哒”的明清造型的人偶玩具,精致的故宫月饼,时尚的年轻人可以用皇家同款朝珠耳机听音乐,穿上如意凉拖,用“朕亦甚想你”的扇子扇来习习凉风……,而这些文创产品,可以在逛故宫时候买,也可以在故宫淘宝店买,故宫成了新时代的“网红”。自称故宫“看门人”的单霁翔,也同样成为了粉丝无数的“网红”。

  单霁翔:通过这些年我们扩大开放度,观众更多地能够走进故宫的世界。每天打开网站看故宫,成为他生活的一种方式和习惯。我们通过英文网站,少儿网站,把1862690万件文物藏品,每一件都公布了,人们可以查到任何信息。我们现在做了三个设想,紧锣密鼓地用高清晰的社交手段,把这些产品都图文并茂地呈现出来。所以一个网站,不是平常说的,每个月都要更新,每个星期都要更新,网站必须天天更新,人们才会每天都看故宫有什么,比如故宫的微信里面又放了什么美丽的照片,昨天天气很好放了一组照片,下大雪了放一组照片,暴雨时候放一组照片,红月亮来了放一组照片,故宫的猫的照片,猫的生活怎么样?我们孵化的鸳鸯小鸟生活得怎么样?故宫的这些和平鸽跟观众在一起的情况,包括春天的牡丹、夏天的荷花、秋天的银杏、冬天的腊梅,这些不断地放进去,再有就是要讲故事。所以这些变化得出的一个收获是什么?了解和喜欢故宫的大量年轻人。

  6年前一就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就和秘书两个人按着图,走遍了传说中的“紫禁城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的房舍”。一间房屋一间房屋地察看、一个角落一个角落地行走,每个房间什么状况、将来如何利用进行详细的勘察和记录,并且得出了自己的准确数字,故宫博物院所管理的古代建筑数量共计9371间。

  再过两年,单霁翔就66岁了;再过两年,紫禁城就六百岁了,单霁翔的理想是将美丽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为了这个目标,他觉得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时间总是不够用。

  单霁翔:就是我觉得还是习近平总书记说了一句话叫“奋斗是幸福的”,我是对这句话特别赞同,也特别有深刻的理解。我1980年3月28日出国,1984年3月28日准时回国,四年。好多同学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回来,但是呢,我接触他们很多都后悔了,因为他们没有能够参加最波澜壮阔的祖国建设这个大时期,没有这种我们能够体验到的。

  记者:单院,您的办公室在这边是吗?我能看看吗?

  单霁翔:我办公室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有一个地图,这个地图我每天都看,今天哪在修,哪有什么变化,今天走的路线,每天我要在里面有巡视的,是主要眼里要有活是吧?要能够找到。

  记者:天天看着它?

  单霁翔:天天看它啊。

  采写:董彬

编辑: 董雯

单霁翔:让文物开始说话

单霁翔作为故宫的“掌门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对故宫文化的深切尊重以及对文化传承的坚持,成为中国文化界特别是文创领域的标杆和旗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