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中国腔调】真不是闹着玩儿,剪纸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7-06-15 09:08:00来源:央广网

  民间工艺——原生态中国民间剪纸艺术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世界剪纸看中国,中国剪纸看民间!我国南北朝时期《木兰辞》中有“对镜贴花黄”的诗句 ,而中国最早发现的剪纸作品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五幅团花剪纸。

  放眼中国,剪纸艺术品类丰富,包括了南派,江浙派等等,北方剪纸多数来自于对自然的认知,西南等地多表现人们对生活的感触和视觉,但无论东西南北,表达的都是各个地域最具特色的生活形态。

  其实剪纸最早并不是剪纸,而是树叶或动物皮毛,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曹保明谈到中国的剪纸,总结出它的四大特色:“中国的剪纸有原始性,清晰的传承,有普遍意义,还有就是鲜明的地域特色。”

  在我国,濒危剪纸其实有很多,一旦传承人故去,就没有人再能剪出来,比如山西简化娘子,内蒙古和林格尔的剪纸也是这样,无论剪纸技艺有多高超,如果没有人传承,再好的造诣也容易失传。

  在我国东北,民间剪纸是当地农民的艺术,更是妇女的艺术,中国几千年形成了农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社会,女孩从小就开始跟额娘、姑嫂学习剪纸和绣花这些女红。在东北有俗谚说:“家家女儿会剪纸,户户闺中爱绣花”。也有“窗外年猪叫,窗内花人红”的说法。

  吉林长白山工艺人倪友芝被称为是满族民间剪纸手艺最后的传承人,她的作品越来越多,技艺越来越精,但她并没有把这门艺术作为独家资源藏起来:“现在我教学生毫无保留。他们一个传十个、十个传百个,这个遗产不能失传了。”

  从8岁开始,倪友芝跟姥姥和妈妈学习剪纸,即便是现在有很多作品,但大多都是通过回忆过去的传说和故事剪制而成的。

  提到自己的作品《嬷嬷人》,倪友芝自己也没想到,当年只是想在老伴儿面前露一手,竟然不经意间,让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得以被发现,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倪友芝作品《嬷嬷人》

  如今,倪友芝老人的剪纸作品已经达到4000多幅。既有传统吉祥图案,也有神话故事人物。像倪友芝一样,作为满族民间剪纸传承人的关云德,也是从小受家庭熏陶,并一直坚持:“因为我本身是满族,家族中又传承着萨满文化的遗存,从小受家庭熏染,我也收集萨满的民间传说。”

  关云德用剪纸记录萨满文化

  关云德言传身教,如今,他的儿子关长宝也继承了父亲的手艺,父子俩还共同完成了大型剪纸作品《天宫大战》:“你说满族剪纸难不难,其实剪纸这种门类不难,但如果根据某个题材,更深地去做的话那就难了!比如说我和父亲创作的这个作品,让剪纸去表达一个神话宗教艺术的时候,这就是难上加难了!”

  《天宫大战》局部

  剪纸这种看似简约的艺术形式,从祭祀习俗,到民俗风情,从衣、食、住、行、到生产、娱乐,都传递着对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和依恋。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曹保明提到满族剪纸最早的来源,也说到它是独立的一派,来自于森林文化,渔猎文化,是原始的图腾和自然崇拜:“它独特,它记载了一方水土的生活情调。”

  东北的民间剪纸极具代表性,有辽宁医巫闾山、黑龙江海伦的剪纸;也有吉林长白山剪纸等等,而在我国西南,西北,江浙等地也都有浓郁民间特色的剪纸工艺,他们的发展都与当地民俗密不可分。也因为有人民的生活,剪纸才得以发扬。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来源于民间的剪纸艺术更是登峰造极,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艺术享受。而塑造剪纸文化的民间匠人们,手起刀落,用最传统的工艺刻画着原生态的中国,和最朴实的大江南北。

  播讲人:苏扬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首席主播,金话筒奖得主。

  一专多能,新闻主播之外多年深耕纪录片解说领域,代表作有《邓小平遗物的故事》《永远的长征》《第三极》《河西走廊》等。声音风格浑厚细腻,大气磅礴,深受广大受众喜爱。

  中国腔调

  展现中华传统文化无穷魅力

  思考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采编:项鹍

  合成制作:杨沛元

  编辑:李涵

  制作人:晓楠

编辑: 晓凡
关键词: 渔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工艺;腔调;满族;民间剪纸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中国腔调】真不是闹着玩儿,剪纸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来源于民间的剪纸艺术更是登峰造极,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