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与其修改经典 不如创造新声
《一代天娇》剧照
“粤戏越精彩”剧照
“粤戏越精彩”剧照
《一代天娇》剧照
苏春梅演15岁的红线女。
前晚,“2017粤戏越精彩”圆满闭幕,广东省11个地方剧种齐齐亮相,晒出了广东戏苑的“家底”。将于元宵节上演的戏曲音乐剧《一代天娇》近日录制“广东春晚”,其集戏曲、话剧、电影于一体的形式让人眼前一亮,关于戏曲的传承、发展、创新等问题,再度引发业内热议。而《一代天娇》的主创日前在接受广州日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如果多拉几个谭咏麟、林子祥这样的人‘混进’粤剧界,以粤剧、舞台剧、音乐会多种形式来推动粤剧艺术,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粤剧。”粤剧传承,不缺演员,缺的是观众,而“名人效应”或对粤剧发展大有裨益。
策划:苏蕾
文/广州日报记者 张素芹
新戏亮相
戏曲音乐剧《一代天娇》很“大胆”
话剧的手法、电影的节奏
戏曲音乐剧《一代天娇》将于2月10日、11日在中山纪念堂上演。该剧展现粤剧艺术大师红线女的艺术之路,红派艺术传人苏春梅饰演自己的恩师,麦嘉饰演马师曾,黄百鸣饰演薛觉先,红线女的儿子马鼎盛在剧中饰演自己。该剧结合戏曲、话剧、电影等形式于一身,形式上很创新。
苏春梅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一代天娇》主要讲述红腔的形成原理、红线女的艺术之路,体现红线女所说的“我的生命属于艺术,我的艺术属于人民”这一核心。作为该剧的绝对主角,苏春梅几乎从头演到尾,唱了十多首曲目,包括红腔、新曲。“红老师的首本名曲《红烛泪》《柴房自叹》《一代天娇》《昭君出塞》《拷红》《荔枝颂》等。”红腔未形成之前,红线女经常研究兄弟剧种的唱腔,所以苏春梅在剧中也演唱了豫剧、京剧、越剧等剧种的唱段。因为红线女也学过西洋发声,所以剧中还调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创作了《小骄阳》,苏春梅在最后飙出了令人惊艳的海豚音。
戏曲音乐剧《一代天娇》导演高志森表示,该剧从筹备到演出,用了大半年时间,剧本改了21稿,最后的总彩排就进行了7次,“唯其如此,该剧的故事性、戏剧性才最真实、好看。”该剧采用了百老汇音乐剧的构想,“在剧中,演员要又唱又跳又演,用戏推曲,用曲推戏,进入角色的内心,唱出来的感情自然也不一样。”
在广州站的演出中,马鼎盛以类似“说书人”的角色本色出演。剧中,以马鼎盛接受采访的过程来讲他对母亲的认知,从而将红线女的艺术人生像珠子一样串起来。整个表演,一气呵成,追求电影感。“《一代天娇》是话剧的手法,戏曲的优美,电影的节奏。”苏春梅表示,“从15岁演到88岁,最难演的就是15岁。这个剧是倒叙手法,一开始是80多岁的红线女演唱《红烛泪》,然后在1分钟之内回到15岁,在后台,四五个人帮我换装,从头到脚,场面非常有趣。”在剧中,苏春梅换了12个装束,但是“一走出去马上就要进入角色”。
“这是我在舞台上第一次演戏曲音乐剧,希望让观众通过这个剧多了解粤剧艺术,多了解广府文化。”苏春梅表示,《一代天娇》去年9月在香港首演,连演3场观众爆满,反响强烈,让苏春梅高兴的是,“很多人看过这个戏之后,对红老师又多了一分敬意,对粤剧又多了一丝兴趣。”
香港著名电影人黄百鸣等在剧中分饰演薛觉先等,属于绿叶的角色,黄百鸣更只有一场戏,他们在剧中演唱了马腔和薛腔的《胡不归之慰妻》《余侠魂诉情》《苎萝访艳》等曲目……黄百鸣表示:“做粤剧这一行,应该得到尊重,这一行太难了。”
丰富 “抖衣箱,亮家底”
11个广东地方戏曲剧种亮相
前晚,随着白字戏《秦香莲》、西秦戏《凤鸣岐山·返西岐》以及花朝戏《三看亲》的上演,广东3大稀有剧种集体亮相,至此,由广东省文化厅主办、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承办的“2017粤戏越精彩”完美收官。
在1月7日至9日举行的“2017粤戏越精彩——全省优秀地方戏曲剧种汇演暨学术研讨会系列活动”中,3天4场11个剧种29个剧目轮番上演,粤剧、潮剧、汉剧、雷剧、山歌剧、采茶戏、白字戏、正字戏、西秦戏、花朝戏、乐昌花鼓戏等广东戏曲剧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这是一次“抖衣箱,亮家底”的汇演。广东汉剧《宇宙锋》让观众欣赏广东汉剧院当家花旦黄丽华的惊艳“装疯”,雷剧《贵妃醉酒》让观众惊诧于雷剧民营剧团的演员“技能”。潮剧《闹钗》《相梁》展现了潮剧的传承,采茶戏《试妻》、花鼓戏《打鞭进城》展现了剧种的“俏皮”与“机智”……
展演演员阵容中,除了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红线女弟子黎骏声和琼霞之外,主要由各个剧种的“当家”、“台柱”亮“看家”绝活,名家荟萃、新秀展露,体现了广东地方戏曲的代代相传,也体现了此次活动扶持新人的意愿。
创新 谈起《一代天娇》
传承不缺演员,缺的是年轻观众
戏曲音乐剧,是另一种组合体,每一段戏都很有特点,苏春梅表示:“演起来很有激情,对我而言是全新的挑战。红老师生前也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她说,粤剧不是古董,是古董的话,改了就不值钱了。在这个领域要不断做一些新的东西。”
元素的重新组合,就是创意。高志森表示,会更加注重传统文化。此前,高志森和著名粤剧编剧梁郁南在广州开讲座“粤港戏剧共同睇”,有人提到广东的粤剧演员在香港越来越受欢迎,对此,高志森认为:“演员的艺术功底是很高的,关键是演员在表演形式上和香港观众的趣味合上了拍。”
该剧主创都是粤剧资深粉丝,他们认为这门传统艺术可以变得很好睇,因为它很美。但粤剧难以吸引年青观众,所以主创们花了大量时间去研究粤剧。而黄百鸣、高志森等人通力合作,想要把戏剧之美用电影的节奏和话剧舞台的魅力结合,为观众创造一种新的“戏曲音乐剧”,于是诞生了《一代天娇》。
主创们纷纷表示,要推动戏曲音乐剧,并非单靠一部就能成事,这部只是试水温之作,起码有三部才能站稳脚及持续发展,同时才可培育一班新观众。他们强调,“我们总是在说粤剧的传承,其实,传承的演员不缺,缺的是年轻的观众。如果把谭咏麟、林子祥找来‘混进’粤剧圈,以多种形式进行粤剧推广,一定会给粤剧让更多年轻人看到的机会。”另有业内人士表示:“粤剧有两种,有一些没法改,有一些是可以改良的。香港的粤剧借助了各种手段,甚至将萨克斯风也引了进来。培养年轻观众很重要。”
此外,苏春梅也得到了该剧工作人员的赞赏:“我们见过很多有名的大老倌,能虚心接受意见的并不多。苏春梅则很谦虚,比如我跟她讲电影的节奏时,她能耐心听。她也很勤奋,她唱得好是应该的,但演得好就很难得,尤其是喜剧。”
目前在舞台演出方面,年轻人喜欢看演唱会,老年人喜欢看粤剧,中间阶层的需求则处于空白,“我们做戏曲音乐剧,就是要吸引有文化水准的白领、中年人来看,传统文化要与现代形式紧密结合”,《一代天娇》的主创们表示。
传承 应该“敬畏传统”
将代表性剧目做细做精
戏剧的传承、发展、创新一直是业界关注的话题。1月8日,“2017粤戏越精彩——全省优秀地方戏曲剧种汇演”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来自北京及全省的戏曲工作者与专家学者们汇聚一堂,把脉广东地方戏曲的发展与传承。就共同关心的传统戏曲传承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
《中国戏剧》主编庚续华将“粤戏越精彩”活动比做广东戏曲的“集结号”,提出剧种应该找准找对自己的戏路,保护好自己的“根”,将代表性剧目做细做精。“不同的剧种,要找到本剧最精华、最无法替代的东西,排演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剧目。每一个剧种要有自己的特色,让观众一看就记住你。通吃的剧种没有,我们要紧紧抓住自己最擅长的那一块。”庚续华如此说。
当代著名剧作家、北京人艺一级编剧郭启宏在赞扬了广东剧种丰富精彩的同时也尖锐地指出了目前新编新改剧目中普遍存在的戏曲作品文学性缺失、结构欠缺等问题,提出在传承应该做到“敬畏传统”,在创新上则与其修改经典,不如创造新声。他指出:“戏曲需要敬畏传统,不要轻易去更改经典的作品。”中国戏曲是从诗词曲流传下来的,它的古典文学性与现代截然不同。郭启宏指出,一些戏曲在移植改编的过程中,破坏了原有的文学性,缺乏对人物的刻画和表现力,结构常常过于平铺直叙,缺少冲突,“人性是戏曲的灵魂,希望创作者不要忘记这一点”。
国家一级编剧赖汉衍提出,节奏慢是传统戏曲的优点和特色,想让年轻观众进剧场不能一味加快剧作的节奏。
头评
“名人效应”可以借鉴
文/张素芹
粤剧的传承,不缺演员,缺的是年轻观众,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多拉几个谭咏麟、林子祥‘混进’粤剧界”,确实不无道理。
2015年,广东省文化厅曾组团去苏州昆剧院进行调研。苏昆的院长在介绍经验时,曾提到“名人效应,借力打力”。事实上,昆剧如今能有如此庞大的观众群尤其是年轻观众群,与“昆曲义工”白先勇等人的大力推广,有很大关系。
名人运用其影响力推广粤剧,势必事半功倍。比如,作为红线女指定的“红派艺术传人”,苏春梅被广大粤剧观众熟悉。而戏曲音乐剧《一代天娇》有电影大咖黄百鸣的加持,又会吸引不少电影观众,这便让粤剧、让苏春梅走进了电影观众的世界。见到,方能热爱。如此一来,粤剧的观众群便有了扩大的可能。
事实上,在扩大观众群方面,业界一直在努力。红线女生前曾打造粤剧动漫电影《刁蛮公主戆附马》,近年与网游结合的《决战天策府》能吸引外地年轻人坐高铁来看,新编粤剧《白蛇传·情》让大学生惊叹“原来粤剧可以这么美”......可见,名人效应,也是粤剧可以打的一张“好牌”。
戏剧,有些经典可以改良,有些则难以改动。这也是为什么业内在呼吁传承、创新“不拘一格”的时候,也有很多专家学者强调“尊重传统”。
让传统归于传统,让创新得以创新。这始终是业内人士必须思考和探索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