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是长期以来中国农耕文明社会中最重要的物质资料,同时也见证着中国与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往来历史。如果说国宝文物是“居庙堂之高”,是代表精英阶层的文明物证,那么粮食则是“居江湖之远”的农耕文明最为生活化的实证。
  《粮食传说》是由央广文艺之声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联合出品的以音频和漫画为主题的融媒体内容。这一系列以人文视角关注与粮食相关的历史文化故事,并以充满益趣的微广播剧风格进行演绎:三大粮食作物种类“豆”、“薯”、“谷”被设计成“豆哥”、“薯妹”、“谷姐”三个兼具声音和漫画IP的粮食家族掌门人形象,通过“粮食峰会的大讨论”的形式,串联起与这些粮食有关的历史文化传说故事。国家粮食和物质储备局粮科院的科学家团队也在系列内容中首度献声,为听者讲述有关粮食营养的小知识,增加科普含量。
  文艺之声最新出品系列微剧《粮食传说》
  以音频和漫画为主题的声画连载系列IP
  带你走进
  粮食背后的传说故事
  这一天,
  健身结束,
  豆哥、薯妹、谷姐一起下馆子。
  他们来到了一家面馆,
  特色是荞麦面,
  豆哥说看名字就不好吃,
  这句话迎来的便是薯妹和谷姐的吐槽。
  原来,
  荞麦粉的蛋白质含量很高,
  还含有大量健康的不饱和脂肪酸,
  还富含氨基酸和维生素, 
  所以,健身后吃荞麦面非常健康。
  而且,它还是谷姐的老祖宗,
  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呢!
  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华夏作物!
  在古代历史中,
  经常承担“救苦救难”的角色!
  这是为什么呢?
  快戳音频,听他们聊“荞麦”
 
  为什么说荞麦是“救灾作物”呢?
  这其中有一段曲折的历史。
  话说,
  想当年荞麦一族,
  曾经非常不受待见。
  良田沃土绝不会留给他们,
  只有遇到旱涝灾害时,
  因为水稻、小麦、玉米的生长周期都过长,
  这时候才会补种荞麦。
  因为荞麦生长快,
  能在短时间内抢回一茬儿粮食,
  不至于颗粒无收,
  所以荞麦又被称作“救灾作物”。
  不但如此,
  历史上还真有荞麦救人的故事。
  还和我们名震四方的杨家将有关!
  在宋与辽国的一次战争中,御驾亲征的宋太宗及杨家将的军队被辽军围困在边塞雁门关,杨家将几近断粮。此时,当地的百姓将雁门当地所产的苦荞麦悉数捐出来支援将士。宋太宗赞叹苦荞的无比美味。连食数日后,杨家将众人皆恢了精壮的体力,伤患的病况居然也不药而愈,众人无不称奇。
  经几番苦战,杨家将终于突破包围,击退辽军。得胜回朝后,太宗念念不忘此事,御书“中国第一荞”赠送当地百姓,表达对雁门苦荞救皇有功的感激之意,并下令当地官员将雁门苦荞作为“上贡佳品”连年上贡。于是,雁门苦荞麦的名声也从此打响。
  荞麦除了粮食作物之外,
  它还有超高的颜值,
  不信你看他的花蕊,
  绿叶丛中白色花瓣,
  像满天星一样美丽。
  很多诗人都惊叹于她的美丽。
  白居易曾感叹:
  独处前门望野田,独处荞麦花如雪。
  温庭筠在《题卢处士山居》中也曾写道:
  日暮飞鸦集,满山荞麦花。
  【专家解读】
  解读嘉宾:刘明,博士,副研究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副主任
  荞麦原产于亚洲,在中国和中亚都有早期种植,在公元10至13世纪,在中国被广泛栽种。目前我国河北、内蒙、山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等省份均有种植。与普通谷物不同,荞麦不是禾本科作物,属于双子叶作物纲、蓼科荞麦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是重要的食药同源作物。荞麦分为苦荞麦和甜荞麦两类,荞麦不仅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高生物价的蛋白质等营养元素,还富含芦丁、槲皮素等功能因子。《本草纲目》中记载:苦荞麦性味苦、平寒,有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降气、宽肠健胃的作用。临床医学证明,苦荞麦对降低空腹血糖、升高胰岛素水平有一定的功效。
  目前市场上各种荞麦食品很多。如苦荞茶,荞麦挂面,荞麦烘焙食品、荞麦酒、荞麦醋等。由于荞麦属于无面筋谷物,在面制品加工中难以加工成型,通常添加量20%后面条就不能成型或大量断条。由我院开发的高杂粮豆挂面,采用先进的物理改性加工技术,在不添加食用胶体的基础上,苦荞添加量可提高至51%-90%,对于糖尿病及高血糖病人具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