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新中国文化生活记忆|北海公园:从御苑到乐园

2019-09-05 18:48:00来源:央广网
 

  北平的和平解放,让北海公园这座曾经的皇家御苑得以幸存。新成国成立之初,北海公园不但成为大型群众活动的举办场所之一,更是孩子们的乐园。

  1952年,北京市少年之家在北海公园成立了,后来更名为北京市少年科技馆,少年之家有不同的兴趣小组,比如航空模型、舰船模型、无线电、化工、天文、摄影、内燃机、电信等等,先后有6000多名少先队员参与其中。

  1954年,13岁的徐祖哲就常常在少年科技馆参加活动。回忆起过去时,他说:“我记得当时少年科技馆就在现在的禅福寺里,当时门外挂着北京市少年科技馆的牌子。前面相当于四合院,后面就是花园。”

  

  图为现在的北海公园宣传照。(央广网发 北海公园供图)

  徐祖哲先生是新中国早期的信息科技工程师。1966年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就参加了邮电部首台长途自动电话计费专用晶体管计算机的研制。北海公园为少年徐祖哲埋下了探索通讯技术的种子。徐祖哲告诉记者:“我当年参加的是电信组,电信组的装备还是非常好的。当时,还有一个小交换机,当然最有价值的还不是电话,是电报。就是当时1955年在上海有线电厂学习转让了德国的技术,生产的电传打字机,能够自动把这个英文字母和数字变成那个电码,滴答滴答地把电码发出去。”

  1956年,徐祖哲结束了短短两个学期的课外学习考上了高中。这一年的6月1日,北海公园内举行了北京少年先锋队水电站动工典礼大会。五个月后,这座由少年儿童自主操纵的正规水电站,在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和原电力工业部部长刘澜波及有关方面领导专家的共同见证下,在北海公园内正式并网发电。

  1958年中法合拍的奇幻儿童故事片《风筝》中有一个片段,主人公法国小朋友比埃洛,正是用北海公园少年先锋队水电站的广播系统,来寻找用风筝寄信给他的中国少年宋晓青。而在此之前,1955年上映的中国首部儿童故事片《祖国的花朵》,早已将北海公园的美名传遍了中国大地。这部围绕着北海少年之家和少先队集体活动展开的电影,情节在今天看来依然真诚而朴素,它的主题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更是传唱至今。

  时隔半个多世纪。曲作者刘炽的长子刘欣欣,今天依然在探寻这背后秘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我1952年底出生在北京,那个时候还没有《让我们荡起双浆》,我在景山小学的时候唱这歌,也没有人告诉我说这是我爸写的。等到我当兵回来以后,我记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门播放过刘炽的歌曲。那个时候才开始真正有心去了解歌曲和这个电影。”

  在后来的岁月中,刘欣欣总是用心搜集关于父亲的细碎往事,从刘炽谱写《让我们荡起双桨》时发生的趣闻轶事,到歌曲本身对中国传统曲式的借鉴与融合,甚至试图从自己幼年时在北海公园游玩的经历中,找寻答案。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刘欣欣就随父亲工作调动去了辽宁,后来又去新疆当兵,等他转业回到北京再次来到北海公园时,最小的妹妹刘萤萤都已经10岁。在一张合影中,刘炽与夫人微笑着面对镜头,大哥刘欣欣和小妹刘萤萤却异常严肃——这只是小妹妹对士兵大哥哥不苟言笑的崇拜与模仿,同样被传承下来的还有一双冰鞋。这双冰鞋也承载了许多他对北海的记忆:“二十几岁回来以后,我对北海的更多印象是滑冰,那个时候还是花样滑冰。那双冰鞋是我在部队的时候,用了几个月津贴买的。后来我又把它给了我小妹妹。那时候北海的夜场很有名的,那时候就上面拉了彩灯。让人感觉到很神秘、很浪漫。”

  

  图为90年代北海公园老门票。(央广网发 央广文艺之声记者赵智晖供图)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思想上的禁锢被打破了,北海公园冰场上青年男女翩翩起舞,他们的舞姿变得更加从容、轻盈,而新增加的大型电子游乐设施,让公园吸引了更多的激情四射的年轻人,王玉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天的他依然清晰地记得当年最喜欢的地方:“我们当年最喜欢的是公园湖的东北侧那块,当时那里是游乐场。”

  长期生活在北京的人,对北京的变化感觉也许不是很敏锐,可是偶尔登高一望,连老北京也会惊呼起来,北京的模样简直不认识了。北京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不需要用什么数字来说明的。你看公园里饭馆中、剧场里,处处座无虚席,愁吃愁穿的人们,能有这个闲情逸致吗?

  此时的北海公园,是儿童追逐嬉戏的乐园,是年轻人谈情说爱的场所,也是老年人吹拉弹唱的天地。王玉和我们说起了五龙亭:“有一个特著名的景点叫五龙亭,五个亭子是各有各的这个板块。最早的是这个唱戏的一帮老大爷们,不光京剧,还有这个评剧,还有这个曲艺的大鼓,唱的京腔京韵的特别有味,从老远还没到亭子,就听见京胡了。包括弹三弦的,这个老大爷弹的,那个琴很旧,但是弹呢音色还特脆。第二个亭子我印象中有手风琴了。还有一些合唱团,还有就是那种特别大的口琴,所以说在那个亭子上路过,你就能感受到风格迥异的韵味。”

  如今的五龙亭与北海公园内,很少能看到高声唱白和吹拉弹打的群众了,东北角的游乐场早已清退拆除,更早一些的时候,北京少年科技馆和少先队水电站也都消失在北海公园内。随着北京市区公园和其他游乐场所的增多,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北海公园这座近千年的皇家御苑所展现的文化积淀和内涵。今年75岁的王洪新老人,1962年就来北海公园工作,是多部北海公园史志和北京园林史志的主笔。在他眼中,北海公园的变化远比游人看到的更深刻:“以前,北海的建筑设施被毁得不像样子,而且河水淤塞、垃圾成堆、蚊蝇滋生,问题比较严重。没有资金怎么办?当时北京市抽调了很多人挖湖, 4000多人用小推车去拉运那个淤泥。”

  

  图为2016年北海漪澜堂古建筑群交接仪式。(央广网发 央广文艺之声记者赵智晖供图)

  法国纪录片《北京的星期天》里有这么一段解说词:北海曾经是古代皇帝的皇宫,我再次见到了薄雾中的孩子,他们就像抱着半个苹果的松鼠,他们的外表是如此的迷人和传统,让我们很难联想到25年前,北京的街头每天都弥漫着肮脏的迷雾。

  这部由法国导演克里斯·马克执导的纪录片短片,将镜头对准了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的北京,在一个普通的星期天,记录下了北海连同中国人正在缓慢发生的巨变,而这种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状态,还将存在很长一段时间。

  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北海公园还曾经兴建过舞厅和电影院,入驻过西式快餐厅,引领着首都市民文化娱乐生活的潮流方向。文化生活匮乏的时期很快就过去了,电影与迪斯科不再具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北海公园本身,反而更令人们开始感到好奇。

  回忆起那段岁月,王洪新说:“时任北海公园的园长李镇西,就觉得这不是路子。他就提出把琼岛中轴线进行改造,恢复原貌。这个想法也得到了职工的支持。可是没有经费,就通过职工集资的方式保护古建。”

  这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也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思想的巨大转变。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如何保证我们的文化脉络不被侵蚀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北海公园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古建修缮和文化开发。2003年1月9日,在双虹榭经营10年之久的肯德基,合同期满搬离北海公园。2016年,另一家北海公园内餐饮企业的搬迁腾退,则意义更加深远。

  现任北海公园园长祝玮,曾在颐和园工作了24年。2016年调任北海公园主持工作后,他完成的第一件重要工作,就是将仿膳迁回了原址。漪澜堂建筑群对于北海来说是一个核心景观,是一处北海园林的点睛之笔。于是北海公园就开始着手与仿膳谈判,有让仿膳腾退出漪澜堂这个建筑群。祝玮说:“根据仿膳的历史沿革,仿膳在过去,就在北海的北岸。我们就商请仿膳从漪澜堂搬回过去老仿膳茶社的原址。很奇特,这是个历史的巧合跟机缘。”

  历史的机缘和巧合,恐怕每一位见证北海公园70年变迁的人都会感同身受:在北海萌发科技梦的徐祖哲,退休后特意来到北海快雪堂留下一张照片,他那时才知道,自己的姥爷熊十力,曾在这松坡图书馆中与梁启超一起读过书;刘炽先生的长子刘欣欣先生,同样追随着父亲的脚步,致力于采集整理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痴迷于在五龙亭听戏的王玉,毕业后成为了青年三弦演奏家和讲师,将传统民族器乐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已逾古稀之年的王洪新老人编著的新书《北海》,不久前正式出版。而新一代的北海人,正在现任管理者带领下,努力发掘北海公园深藏已久的文博价值。从皇家御苑到人民乐园再到文博名园,其实北海从未改变过,改变的是来到北海的人,而迎接他们的,将是更加自信与强盛的新时代。

编辑: 方婧

北海公园:从御苑到乐园

皇家御苑到人民乐园再到文博名园,其实北海从未改变过,改变的是来到北海的人,而迎接他们的,将是更加自信与强盛的新时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