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木偶可以这么大?来看看“最后一头战象”如何诞生

2018-11-12 10:03:00来源:文汇报

  国内舞台最大木偶,今晚登场——《最后一头战象》将上演。

  就在最近,一头名叫“嘎羧”的大象木偶成了上海演艺界的“网红”。

  上周末刚结束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12小时特别活动”上,三米多高、通体灰白色的嘎羧出现在城市草坪音乐广场,时而卷起鼻子,时而扇动耳朵,时而眨眨眼睛,触发了此起彼伏的相机快门声和惊呼声。

  户外收获观众欢迎,台上则赢得业界关注。作为艺术节演出交易会的开幕推介项目,嘎羧不过几分钟的表演,就为其还未正式上演的剧目获得了法国、意大利等海外剧场、艺术节“买手”的“订单意向书”。

  嘎羧其实是舞台剧《最后一头战象》的主角,今晚,这部由上海文广演艺集团与上海木偶剧团联合制作的舞台剧将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进行世界首演。这不仅将是国内舞台上最大的木偶,也是上海木偶剧团走出小舞台、进军大剧场的首部作品。为此,记者提前探班剧组,为读者和观众揭秘“网红”战象嘎羧的幕后故事。

  就算是即将正式演出,可剧组和主创上下,谁也不能预想嘎羧的最终样貌。

  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马晨骋不能。尽管他曾作为舞台剧《战马》中文版联合制作方代表,参与木偶战马幕后,可相比于高度两米出头的战马木偶,与真实大象等比、足有三米多高的嘎羧将成为国内舞台“最大木偶”,无论在制作和操作上,都是挑战。

  上海木偶团团长何筱琼也不能。她在海内外领略过各类型木偶作品,带领上海木偶团完成过不少突破创新的木偶剧、皮影戏的制作。她告诉记者,在海外尽管有这样大的木偶,但多用于巡游表演而不是舞台演出,而后者对木偶的操控性和表演性无疑有着更高的要求。

  就连嘎羧的“爸爸”之一,85后制偶师冯呈祥也不敢打包票这就是“嘎羧”的终极版。尽管大学专业就是传统木偶制作,可相比于平均只有七八十厘米高的杖头木偶,大型木偶无论从结构力学的计算,还是样态设计,都没有任何可以参照的范例。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主创们从零开始。从专业书籍中研究大象的骨骼和肌肉走向,经历了从1.0的塑型,到2.0版本时操偶演员与木偶的磨合调整,再到如今的3.0版本。通过HDPE泡沫、碳纤维与藤条等多种材质相结合来制作的嘎羧,一改过去小木偶带来的“轻巧”感,符合大象敦实的实际形象,同时兼顾了操偶演员的承重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制作中木偶剧团也创新性引入电子机械装置,尤其是在“童年版”小嘎羧身上,粗壮的象腿和“九节鞭”一般的尾巴象鼻中,藏着盘根错节的电线。操偶师在使用杖头控制木偶表演的同时,还要操控电子机械装置,为木偶表演带来更丰富的层次。

  眼看着3.0版本在操偶演员的调度下有了生命,有了灵性,剧组上上下下都在酝酿着4.0版的改进。这种参照软件版本号的区分,似乎是在预示着一种创作模式——在操偶演员不断的实际操控中,在根据演出场地舞台空间的不断调整中,在不同地方演出与观众的交流反馈中,“战象”不断打着创作上的“补丁”,最佳永远是进行时。

  负重近30公斤,靠气息完成配合表演

  制偶师在一年多中翻过不少技术“大山”,操偶的演员也在过去两个多月里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诸多挑战。

  首先是承重。越大的木偶意味着更重的分量。何筱琼告诉记者,七八十厘米杖头木偶一般重量在五公斤以下,由一到两位演员操控。可这次“战象”最高达到3.2米,重达80公斤,这样的重量尽管由三位演员分担,每个人身上也有近30公斤的重量。不必说是在操作中赋予木偶情绪和生命,演出整台大戏,单是负重就已是挑战。为此,排练还没开始,演员们先在训练基地进行体能训练。时值炎夏,每个人每天都要进行数小时的跑步与负重训练。

  身板练结实了,可真正 “扛上”嘎羧、操起杖头,那种闷热和重压,还是让人高马大的男演员着实适应好久。“一开始演员只能承重五分钟,后来是二十分钟”,距离正式首演还有半个月时,何筱琼为这样的进步惊喜着——这不单是要靠体能的短期提升,更离不开演员坚韧的意志力。

  相比于承重,真正考验的是表演。一贯以“笨重”形象示人的大象,其实可供灵动表演的空间不大,如何在有限的动作幅度和慢节奏韵律中,找到情绪的触发点,主创仍在排练中一点点摸索。排练场上,嘎羧缓步而出,步伐深沉而忧郁,走至江边,它扬起鼻子朝天悲鸣,仿佛是在为牺牲的大象“战友”而哀悼。很难想象,这是三位演员在操偶中无法看见彼此,全靠气息传递信息、配合演出的画面。

  不过,“战象”嘎羧诞生只是第一步,所有的探索创新,最终还要为讲述故事服务,为舞台呈现而生。《最后一头战象》将给观众带来怎样的震撼,今晚首演会最终揭晓答案。

  作者:黄启哲

编辑: 王子衿

木偶可以这么大?来看看“最后一头战象”如何诞生

 上周末刚结束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12小时特别活动”上,三米多高、通体灰白色的嘎羧出现在城市草坪音乐广场,时而卷起鼻子,时而扇动耳朵,时而眨眨眼睛,触发了此起彼伏的相机快门声和惊呼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