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解读文艺复兴与丝绸之路内在关联的钥匙

2018-08-07 11:08:0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藏的庞贝壁画《花神芙罗拉》。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元代景德镇窑“青花双凤纹玉壶春瓶”。

  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是在湖南省博物馆“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展基础上,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湖南省博物馆合作,经重新策划,再次推出的大型国际艺术交流展。国博展的新理念和展览的新特色,以及“大型艺术专题展”在中国的兴起和前景,是解读本次展览的三把钥匙。

  展览标题的变化,首先反映了展览主题的深刻变化,这是理解国博展特色的第一把钥匙。湘博展诗意的题目和叙述框架,是将东西方设定成两个巨人,它们从并不相识、道听途说,到相互交往、循环往复,叙述了一个故事。在国博展中,形式上更多采用常规展览方式,以藏品所呈现的故事或藏品间的内在联系为线索,但内容上,推出的是“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的新理念:普通公众和多数学者将丝绸之路视作一个古老的东方概念,而视文艺复兴为现代概念,西方学界通常将它视作现代社会的起源。但近20年来,国际学术界的新观点倾向于挑战这样的传统观念,认为丝绸之路从古代到近现代其实是一以贯之的,而文艺复兴也不单纯是西方古典的复兴,与东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简单地说,文艺复兴也发生在丝绸之路上。

  文艺复兴与丝绸之路、古代和近代、东方和西方都存在联系,这是展览借用“无问西东”作为主题词的深意所在。文明、技术、思想等因素从来不是互相隔绝,而是始终保持着自由流通,丝绸之路等通道保证了几千年来人类文明之间的密切联系。

  对展品以及展品逻辑的强调,是理解国博展特色的第二把钥匙。展览开篇采用了三件展品,第一件是完成于公元1世纪甚至更早的庞贝壁画《花神芙罗拉》,它是一个重要的物证,反映了丝绸运抵罗马的事实,因为花神身上穿的透明纱衣肯定是丝绸。但是这个罗马还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所以,接下来展出的《诸神之宴》,完成于16世纪,正处在文艺复兴时期。画中出现了3件陶瓷,其中2件是明代陶瓷,另1件是意大利本地仿制的青花。很明显,这些器物已经将文艺复兴与丝绸之路联系在了一起。当然,这只是一个引子,整个展览采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借助大量器物之间的联系来阐释这一理念。

  湘博展有5个单元,国博展增加到6个单元。其中,前两个单元通过展出国博一批精彩展品,叙述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第四单元“凤凰西行”,表面上看呈现的是凤凰意象,实际是由器物呈现文化交融。第五单元“丝绸之梦”,与整个展览的标题更为契合。丝绸不仅是商贸、文化交流重要的物质见证,也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交流线索。通过这个时期中西丝绸纹样中的图案和以丝绸为载体的一些艺术品,观众可以看到丝绸对文艺复兴时期物质文化和艺术领域的影响,它再一次说明视野的重要性,即丝绸之路也是解释文艺复兴的视野之一。

  “无问西东”这类展览的出现,可谓恰逢其时。中国的博物馆和展览发展至今,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同公众发生更为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传统经典艺术品,如何将它们转化为与观众密切相关的文化遗产?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大型艺术专题展览”,可以被视作解读“无问西东”展览的第三把钥匙。所谓“大型艺术专题展览”,是针对艺术经典所策划的大型专题展览,其特征是可以跨越几千年的历史,主题可以与哲学思潮、文化风尚乃至经济发生直接关系。

  湖南省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这两个跨文化交流展,正是采取了国际通行的博物馆与专家学者合作自主策划大型专题艺术展的形式。湘博展涉及48家国内外博物馆和收藏机构的展品,“无问西东”展涉及38家机构,它们都不是对现有博物馆展品的简单组合,而是根据内容和理念需要被整合在一起。策划以有深度的学术研究为前提,反映某一学术领域较长时期的学术积累;同时就某些方面提出自己独特的理解,提供有特色的展陈设计,说明整个展览的学术维度,以及它为公众提供的新观点。

  这样的大型艺术专题展,会变成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博物馆人的胆略和创造性举措,促成馆内资源与馆外资源、国内资源与国际资源有力整合,促进博物馆资源与社会资源有效合作,从而开辟一个新局面。

  《 人民日报 》( 2018年08月05日 12 版)

编辑: 董雯

解读文艺复兴与丝绸之路内在关联的钥匙

解读文艺复兴与丝绸之路内在关联的钥匙(策展手记),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元代景德镇窑“青花双凤纹玉壶春瓶”。文艺复兴与丝绸之路、古代和近代、东方和西方都存在联系,这是展览借用“无问西东”作为主题词的深意所在。湖南省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这两个跨文化交流展,正是采取了国际通行的博物馆与专家学者合作自主策划大型专题艺术展的形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