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总结实践经验、汇聚市民意见、把握现代城市发展规律,为打造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与规划指引。

  第一,贯彻“人民城市”重要理念。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贯穿了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弘扬城市精神品格、增强城市软实力的原则要求。

  例如,把旧住房改造、加装电梯、增加物流快递设施与公共充电桩、构建多元融合的社区生活圈等都纳入城市更新的内涵,把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社会监督作为城市更新落实的重要保证,把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公园体系建设、绿色建筑改造、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具体要求,无不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

  《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还兼顾了城市的“高度”与“温度”,着力提升城市能级与空间品质。“高度”代表城市管理水平,“温度”体现城市生活品质。

  在上海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徐家汇体育公园值得认真研究。徐家汇体育公园内的“一场两馆”(上海体育场、上海体育馆、上海游泳馆)是不同时期体育建筑的典范之作。新形势下,徐家汇体育公园建设改造方案以完善为主,不搞大拆大建,主要目标是建成卓越的体育赛事中心、活跃的大众体育乐园。无疑,这是优化区域功能布局、塑造城市空间新格局的具体体现。

  第二,落实城市微更新理念。

  城市更新是一项涉及政府、产业、金融、空间运营、服务、人才等方方面面的协作行动,过程异常复杂,需要坚持“统筹更新、整体推进”,需要做细做实做精,避免大规模拆除,控制大规模增建,以进一步激活城市空间、功能、产业、设施等全要素活力。

  愚园路是位于上海市中心的一条幽静小路,集中了60幢历史建筑、十多处文化保护单位。梧桐掩映下,每一幢老建筑里都有值得挖掘、讲述的故事乃至传奇。

  在更新前,不少老建筑没有得到很好保护甚至被超负荷使用。在更新过程中,政府部门、资本、社区、居民共同参与,不仅关注老建筑、老街区的外在样貌,还围绕愚园路的百年历史和文化积淀做“大文章”。

  以愚园路为样本,应当进一步注重对优秀历史建筑、历史风貌的保护。比如,在优秀历史建筑的周边建设控制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以及修缮建筑的,应当在使用性质、高度、体量、立面、材料、色彩等方面与优秀历史建筑相协调,不得改变建筑周围原有的空间景观特征,不得影响优秀历史建筑的正常使用。

  同时,城市更新因历史风貌保护需要,建筑容积率受到限制的,可以按照规划实行异地补偿;城市更新项目实施过程中新增不可移动文物、优秀历史建筑以及需要保留的历史建筑的,可以给予容积率奖励。

  第三,注重法规的可操作性。

  针对城市发展中的新趋势、新问题,《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设计了一系列保障条款,让法律规范更具有可操作性。

  比如,针对产权归集难、更新成本高、市场参与程度不高等,从标准、规划、用地、财税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支持措施。在零星更新项目方面,明确可采取按比例增加经营性物业建筑量、提高建筑高度等鼓励措施,以吸引市场主体进入。

  又如,公房产权单位应当与公房承租人签订更新协议,明确合理的回搬或者补偿安置方案;签约比例达到95%以上的,协议方可生效。

  为了支持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还专门出台“浦东新区城市更新特别规定”,支持浦东新区统筹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打造时代特色城市风貌。

  比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可以指定更新统筹主体,统筹开展原成片出让区域等建成区的更新;优化地上、地表和地下分层空间设计,明确强制性和引导性规划管控要求,探索建设用地垂直空间分层设立使用权;创新存量产业用地盘活、低效用地退出机制;深化产业用地“标准化”出让方式改革,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探索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等等。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