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上海国际艺术节京腔二胡皆入戏 中国歌剧异彩纷呈

2018-10-23 08:09:00来源:文汇报

  原创歌剧 《画皮》昨天进行彩排。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在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上,原创歌剧《运之河》《二泉》 《画皮》和《晨钟》等陆续上演。这批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彰显中国风格的歌剧集中亮相,为历年艺术节舞台上所罕见,展示着艺术家们对 “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的不懈探索,也透射出上海文化 “源头”建设的蓬勃活力。

  今年亮相艺术节舞台的这几部歌剧作品,集结了中国歌剧艺术创作的最新成就和深切思考:作曲家郝维亚创作的《画皮》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在西洋歌剧中大胆运用民族室内乐,并结合了中国戏曲和美声唱法;上海歌剧院的 《晨钟》从红色文化和海派文化中获取灵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 《运之河》 《二泉》则从丰饶的江南文化土壤中提取基因,运用了大量中国民间音乐元素。

  《画皮》: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向中国戏曲学习

  《画皮》是蒲松龄笔下 《聊斋志异》中家喻户晓的篇目,今夜这个故事将首次以歌剧形式在东方艺术中心进行世界首演。怎样处理好民族歌剧与西方歌剧的关系,站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肩膀上,赋予中国民族歌剧新思考?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新加坡华艺节和新加坡华乐团联合委约创作的中国新歌剧《画皮》交出一份令人惊艳的答卷。剧中三位主角由女中音、女高音和乾旦构成,歌剧唱段语句韵脚借鉴了昆曲唱词。导演要求演员的举手投足间注重吸收戏曲的程式化动作,舞美也采用中国传统视觉艺术中的散点透视原则。

  郝维亚告诉记者,他在创作时充分考虑到了每种中国民族乐器有其独特性,力求以东方单音音乐方式发挥中国室内乐的细腻和民族器乐的 “人味”。没有照搬西方室内乐中织体化、伴奏型的写作手法,而是在乐器组成上将管乐和弹拨乐处理成独奏、拉弦乐成群成组的样式——这种配乐形式,在以西洋乐器为依托的歌剧舞台上相当罕见。

  《运之河》《二泉》吸收民间音乐,展现丰富地方文化

  在接连推出 《郑和》 《鉴真东渡》等歌剧后,江苏原创歌剧 《运之河》 《二泉》更加注重以歌剧创作传承本地文化遗产和音乐传统。这两部作品在参照西方歌剧模式的同时,吸收了大量中国独有的民间音乐语言,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江苏文化魅力。

  歌剧 《运之河》在欧洲巡演时,曾获得瑞士杜乐蒙剧院经理柯罗德的由衷赞美, “音乐、演员和舞台都很棒,杜乐蒙剧院一年180多场演出,这是最有震撼力的一次”。这部以大运河的开掘、通航和隋唐的朝代更迭为主题的歌剧,客观还原了隋炀帝开大运河的历史功过。作曲唐建平尝试融汇西方歌剧和江苏民歌的元素,让音乐兼具历史性和现实性、民族性和世界性,在海外巡演收获不少好评。

  民族歌剧 《二泉》在民间音乐的吸收融合上花了大功夫。西方管弦乐和民族乐器二胡、琵琶对话,以不同方式奏响二胡名曲 《二泉映月》的主调变奏。剧作家黄奇石认为: “该剧音乐既与 ‘洋腔洋调’划清界限,又能化旧为新,呈现出独特的水墨江南之美。”

  《晨钟》:融合红色文化与海派文化

  上海歌剧院原创歌剧 《晨钟》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体现了上海红色文化的传承。据许忠介绍, 《晨钟》将以全景舞台版亮相本届艺术节,完成其继今年五月音乐会版后的首次演出。相较于音乐会版,剧中部分重要唱段的过渡段进行了重新打磨,舞美服装设计、舞台调度等在坚持体现时代特色的同时,将更贴近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明年上海歌剧院还将陆续推出原创歌剧《田汉》《天地神农》、原创舞剧《嫦娥奔月》等新作,大力推进上海文化“源头”建设,以更多更好的舞台作品回馈大众。(本报记者 姜方)

编辑: 晓凡

上海国际艺术节京腔二胡皆入戏 中国歌剧异彩纷呈

上海国际艺术节京腔二胡皆入戏 中国歌剧异彩纷呈,在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上,原创歌剧《运之河》《二泉》 《画皮》和《晨钟》等陆续上演。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新加坡华艺节和新加坡华乐团联合委约创作的中国新歌剧《画皮》交出一份令人惊艳的答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