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20日消息(记者果君)文物修复师,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职业,随着2016年《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播出,这个职业迅速成为“大热”。为了更好地完善文物修复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文物局共同颁布了《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这是我国文物行业首个职业技能标准,也是目前职业方向最多、内容最为丰富、体量最大的一项职业技能标准。

文物修复工作对于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我国是文物大国,文物保护工作任务繁重。根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显示,截至2017年,我国拥有文物藏品4850.66万件。其中,近4成需要修复。

(《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背景,央广网发)

作为文物“医生”,修复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此次发布的《标准》涉及13个职业方向、65个职业等级,主要包括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工作内容和权重表四个部分。将该职业由低到高分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等级。

(图片来源:cfp,央广网发)

据悉,《标准》规定了文物修复师的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对文物修复师相应等级技能鉴定评价、理论知识考试、技能考核及综合评审方法和方式进行了要求;提出了相关职业道德基本知识、职业守则以及应掌握的通用基本理论知识、安全知识、环境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等内容;根据不同等级文物修复师在工作内容中应达到的结果或应具备的能力、掌握的技术理论、技术要求、操作规范和安全规范等知识点进行了细分;合理匹配不同职业方向、不同等级所对应的职业功能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权重。

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顾玉才表示,《标准》是建立我国文物修复人才评价制度的重要环节,对于规范文物修复师职业管理、推进职业技能评价科学化、打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提升文物修复质量、促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