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16日消息(总台记者钱成 夏震宇)打开手机App,首先跳出的是弹窗广告,想关闭却找不到按钮;在某电商App上浏览过的商品,进入其他App时,就会反复收到同类商品的广告推送……相信不少人都有过类似的遭遇。手机App出现的这些广告难以关闭、侵犯隐私、诱导点击等问题,会有哪些风险?又该如何治理?

  家住天津的王先生告诉记者,他在下载和使用手机App的过程中,经常会跳出一些诱导点击的广告,有的广告点进去之后,却很难找到关闭的按钮。王先生说:“在下载的过程中,你本身想下载某一个App,但是他推荐你一堆附带的App,而且根本不是你想要的东西。另外,当你打开一个App以后,就会弹出很多并不是你想要的东西,当你误点了以后,你想去关掉它也很难。”

  王先生说,部分常用的购物和出行类手机App还经常出现一些网贷广告,“这种广告特别是一些金融广告对一些老年人来说是非常不好的,因为他们本身在使用这种移动产品的时候,包括使用App的时候,很多东西他们不是很清楚。有的时候误点了,或者是像借贷的(广告),他用这个买了一个东西,最后他忘记还款了,会造成他的信用不良。”

  此外,多位学生家长反映称,孩子在假期里玩手机的时候,不小心点击某个弹窗广告后,绑定的支付账号就被扣除了费用。张女士说:“我觉得现在这种手机App的乱象不仅是影响到了成年人正常使用手机的状态,可能对未成年人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我举个例子,我儿子在一个音频收听软件上听小说,出了一个广告弹窗,他就误点进去了。他可能就是误点了一下,导致我的支付账户被误刷了900多元钱。”

  记者使用多款手机App时发现,个性化广告推荐关闭入口选项设置隐蔽、流程繁琐,用户难以发现。以某社交类App为例,记者依次点击多个步骤之后,才能看到“个性化推荐广告”的选择入口以蓝色字体标注在相关条文中。并且,这项关闭操作有效期仅为6个月,关闭后仍会看到广告。再以某短视频App为例,记者依次点击多个步骤之后,才能看到“了解个性化推荐”的选择入口以红色字体标注在相关条文中。

  记者还发现,部分手机App广告甚至会诱骗用户点击包含窃取信息、远程操纵等病毒的链接,严重威胁用户安全。

  业内人士表示,广告投放是当前手机App流量变现的主要方式,当前手机App广告收费已非常成熟且高度细化,“有的广告按照曝光量收费,每千人收费5—20元不等;有的按照点击量收费,这类多是个性化定制广告。像朋友圈广告就更加直接一点,目标人群、投放时间、投放地区都能明码标价。”

  对此,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律师岳屾山认为,手机App中包括弹窗广告在内的广告投放,主要是利用了用户的个人信息所组建的数据库,各方要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收集和使用这些信息。岳屾山说:“根据我国网络安全法的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三个原则,还要公开收集使用规则。如果网络运营者在收集信息的时候没有明确告知用户,他的信息可能会被用来精准投放广告,并且也没有征得用户的同意就用于商业用途,那么很显然这种利用收集信息来精准投放的就是违法的。”

  岳屾山指出,如果把弹窗广告设置成难以拦截甚至无法关闭的状态,其实也已经是恶意广告,“把广告设置成无法关闭,不能被设置拦截是绝对不可以的,这违反了广告法和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利用互联网发布发送广告,不得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如果不能够确保一键关闭,将会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来责令改正,对广告主要处以罚款。”

  岳屾山表示,这类广告之所以屡禁不止,根源在于违法成本太低,需要加大打击力度。“我认为像这种弹窗广告违规的根源,还是目前的监管不严、处罚力度不够,或者说是违法成本过低而违法收益较高,这样就会让大家趋于在违法边缘频繁试探。要治理弹窗广告需要多管齐下,一方面要提高它的违法成本,还要加大相应的监管力度。”岳屾山说。